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雍陶《題情盡橋》賞析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題情盡橋 ??? 雍陶 ???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 詩歌賞析: ???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簡州刺史。簡州的治所在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據說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盡橋,向左右問起橋名的由來?;卮鹫f:“送迎之地止此?!庇禾章牶?,很不以為然,隨即在橋柱上題了“折柳橋”三字,并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 ??? 這詩即興而作,直抒胸臆,筆酣墨暢,一氣流注。第一句“從來只有情難盡”,即從感情的高峰上瀉落。詩人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立論,道出了萬事有盡情難盡的真諦。“從來”二字似不經意寫出,含蘊卻極為豐富,古往今來由友情、愛情織成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無不囊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為情盡橋”,順著首句的勢頭推出。難盡之情猶如洪流淹過橋頭,順勢將“情盡橋”三字沖刷而去。 ??? 前兩句是“破”,后兩句是“立”。前兩句過后,詩勢略一頓挫,好象見到站在橋頭的詩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為折柳”的詩句來。折柳贈別,是古代習俗。詩人認為改名為折柳橋,最切合人們在此橋送別時的情景了。接著,詩又從“折柳”二字上蕩開,生出全詩中最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藝術光彩的末句—“任他離恨一條條”?!半x恨”本不可見,詩人卻化虛為實,以有形之柳條寫無形之情愫,使人想見一個又一個河梁送別的纏綿悱惻的場面。 ??? 詩的發脈處在“情難盡”三字。由于“情難盡”,所以要改掉“情盡橋”的名稱,改為深情的“折柳橋”;也是由于“情難盡”,所以寧愿他別情傷懷,離恨條條,也勝于以“情盡”名橋之使人不快?!扒殡y盡”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故給人以一氣呵成的和諧的美感。 ??? 作者簡介: ??? 雍陶,出生于唐代(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古代文學巨匠。 ??? 少貧,遭蜀中亂后,播越羈旅,有詩云:“貧當多病日,閑過少年時。”大和八年陳寬榜進士及第,一時名輩,咸偉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親黨。其舅云安劉欽之下第,歸三峽,卻寄陶詩云:“山近衡陽雖少雁,水連巴蜀豈無魚“得詩頗愧赧,遂通向不絕。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娛,留長安中。大中末,出刺簡州,時名益重,自比謝宣城、柳吳興,國初諸人書奴耳。賓至,必佯佯挫辱。投贄者少得通。秀才馮道明,時稱機捷,因罷舉請謁,給閽者曰:“與太守有故?!碧盏瑰?,及見,呵責曰:“與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馮曰:“誦公詩文,室邇人遠,何隔平生“吟陶詩數聯,如“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庇帧伴]門客到常如病,滿院花開未是貧?!庇帧敖暻锶雿{,雨色夜侵樓“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贈遣之。自負如此。后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盡橋,乃分衿祖別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于上立候館,改名折柳橋,取古樂府《折楊柳》之義。題詩曰“従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呼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甚膾炙當時。竟辭榮,閑居廬岳,養疴傲世,與塵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