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得佳名繞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羅隱《金錢花》賞析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金錢花
??? 羅隱
??? 占得佳名繞樹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 若教此物堪收貯, 應被豪門盡劚將。
??? 賞析:
??? 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詩。金錢花即旋覆花,夏秋開花,花色金黃,花朵圓而覆下,中央呈筒狀,形如銅錢,嬌美可愛。詩題“金錢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詠花。
??? 起句“占得佳名繞樹芳”,一開頭,詩人就極口稱贊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詞,值得細細玩味。“繞樹芳”三字則不僅傳神地描繪出金錢花柔弱美麗的身姿,而且告訴人們,它還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呢!這一句,作者以極為贊賞的口吻,寫出了金錢花的名稱、形態、香氣,引人囑目。
??? “依依相伴向秋光”,與上一句意脈相通。金錢花一朵挨著一朵,叢叢簇簇,就象情投意合的伴侶,卿卿我我,親密無間,給人以悅目怡心、美不勝收之感。金黃色的花朵又總是迎著陽光開放,色澤鮮麗,嬌美動人。作者把金錢花寫得多么楚楚動人,可親可愛。
??? 光就上兩句看,詩人似乎只在欣賞花草。然一讀下文,便知作者匠心獨運,旨意全在引起后邊兩句議論:“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劚將。”金錢花如此嬌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錢可以收藏的話,那些豪門權貴就會毫不憐惜地把它全部掘盡砍光了!這二句,出言冷雋,恰似一把鋒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剝削者殘酷無情、貪得無厭的本性。由此可見,作者越是渲染金錢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襯出議論的力量。前后鮮明的對照,突出了詩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縱,先用了一個假設的口氣,隨后一個“盡”字,予以堅決肯定。詩意迭宕,顯得更加有力。
??? 羅隱的詩,筆鋒犀利潑辣,善于把冷雋的諷刺與深沉的憤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堪稱別具一格。此詩就表現出這個特色。
??? 作者簡介:
??? 羅隱羅隱(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后梁開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羅隱小時候便在鄉里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很出眾,為時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兩個有才的被合稱“三羅”。
??? 在唐朝末年,羅隱和許多人一樣也想借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羅隱雖然名聲很大,卻六次沒有考中,于是改名為羅隱。羅隱的才學確實出眾,就連當時的宰相鄭畋和李蔚都很欣賞他,但由于他的試卷里的諷刺意味太強,人也很狂妄,這使他在講究謙虛的中國古代社會里非常孤立,考官們對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時,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詔求雨做法,羅隱便上書進諫,說水旱災害是和天地一樣共存的,無法立即消除,他勸皇上應該用心祈禱,那么百姓的莊稼受災再重也會感激陛下的。最后說,先皇和大臣們都不能為陛下出力,何況做法的又是幾個無名之輩,他認為此法不可取。羅隱的話太直率,有些諷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沒有聽他的。
??? 羅隱著述甚豐,但散佚嚴重,今存詩歌約500首,有詩集《甲乙集》傳世,散文名著《讒書》五卷60篇(殘缺2篇),哲學名著《兩同書》兩卷(10篇),小說《廣陵妖亂志》《中元傳》等,另有書啟碑記等雜著約40篇(見《全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