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詩詞的認識到對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敬仰
作者:上網易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從小愛讀報看書,算半個文學愛好者,因為愛好的也只是幾樣作品而已,像古典名著和武俠小說,以及一些涉及"人文"和"歷史"的雜書。但好像缺乏藝術細胞,對詩情畫意的東西不甚了解。當時小學時接觸的什么《春曉》、《宿建德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楓橋夜泊》、《登鸛雀樓》等等都感覺不到什么驚奇和藝術享受,感覺就是一首詩而已。
隨著慢慢的長大和對文字的理解,對詩詞也就越來越喜歡。喜歡文學終究會喜歡名詩名詞,逐漸會欣賞一些名詩詞了,比如一到清明就會念"清明時節雨紛紛",一看到電視的英雄就義就會想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和"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想喝酒的時候就會想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豪氣干云的時候就會嚷"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已經開始懂領略漢文字之美。
在讀到初中時,對經典絕句能夠更快更自覺的喜歡上,像能看懂《天凈沙·秋思》的"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之美;像能聽懂電視古代劇常說《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經典;像能思懂曹操 《短歌行(其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些絕句;像能想懂蘇軾《江城子》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絕唱;像能聽懂三國演義所唱的《臨江仙》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內涵。
回想一下,喜歡經典和千古絕唱的的詩,就是從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開始的,這首詞讓我第一次領略什么名經典美和藝術高,接著超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那時一到中秋就想起這首詞,而且每次聽王菲唱這首歌,就深深和唱感嘆,太美了,渾然天成!再接下來瘋狂喜歡李煜的《虞美人》,在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中"的主題曲就是這唱就首詞的,那時我感覺完全理解什么叫做天籟之音,什么叫做余韻無窮!還有老毛的《沁園春·長沙》,兩個字"經典",經常自覺不自學的引用其文字,像"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讓我知道什么叫字字珠磯,膾炙人口。當然,毛澤東影響十分巨大的《七律·長征》和《七律·解放南京》也喜歡不已,沉吟至今。
喜歡李白的詩從《將進酒》開始,那時看將進酒的詩感覺就像在享受美味佳肴,爽極了,覺得每一句都十分經典,像什么"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等等,小時都是聽了一兩句,后來才知道這么經典的句子都是一首詩里面的,像"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還是在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那看來的,后來看了完全版的將進酒,感覺像喝了可口可樂,余韻無窮。
想以前,我對李白的詩只限于‘床前明月光’、‘飛流直下三千尺’和‘不及汪倫送我情’等這些句子,根本感覺不到詩的藝術美。以前窮,那時文化也缺乏,別說還沒電腦互聯網這些東西,連個書店也難找到,要看點詩詞或介紹好詩詞的書基本是找不到,不像現在類似的書琳瑯滿目。92年看了包青天,聽到"昨日象那東流水,你我緣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明朝清風四飄流……" 雖然經常掛在口上哼著,但直到十年后才發現,原來這首歌就是脫胎于唐朝大詩人李白的一首《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原句為"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天啊,李白真是大詩人,真是名不虛傳!
后來查遍了李白的句詩,深深為他的詩所感染,像《行路難》及他的詩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而《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更是整首都喜歡,看"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這一首的經典對我來說不亞于《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太白無疑是臻入化境的千古第一詩人!他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至高境界,可以用那些比較淺顯的字句來表達超乎尋常的充沛情感,往往有很多別人無法企及的神來之筆。太白于詩歌并不十分專注,由于天才精絕,才達到了至高之境,以他詩歌的至尊地位,我倒是覺得他就是上下五千年文學第一人了!
喜歡上李白的詩后就想到了杜甫了,‘李杜李杜’,杜甫號稱‘詩圣’,他的詩應該也應該有幾首讓人驚為天人的吧?可是回想一下,中小學課本中杜詩多不多?"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天啊,這些詩跟我以前讀的《春曉》《題西林壁》一樣不甚欣賞,文采好是好,就是沒我以前想像中的經典好。特別是"三吏三別"和《兵車行》,看起來就像枯燥的古文,跟李白那幾首經典一比就千差萬別。
也許那時對詞和長篇大論(那時不懂叫樂府古體)的詩比較易懂和興趣,后來慢慢懂什么叫七律和五律,懂什么叫絕句和律詩的區別。本來對聯的對仗已經讓人很遐思和喜好,律詩不單要對仗,還要押韻,還要詩意,還要一體和內容豐富,還要讀音平仄對立有感。只要你懂律詩這些,只要懂了律詩的藝術,我們就會慢慢能欣賞《春夜喜雨》,慢慢喜歡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就會看懂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在錘字煉句方面,在聲律、對仗、內涵的功力方面是如何大才大家。在會欣賞絕句和律詩這等短詩的藝術風格之后,我對像《登岳陽樓》《蜀相》《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送路六侍御入朝》等律詩也愛不釋手,特別是對《登高》,有全新的理解。也越來越喜歡上陶淵明《飲酒》、李商隱《無題》系列和王維一些詩了。
后來對杜甫的敬仰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感覺世間好言語都被老杜首盡,像"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朱門九肉臭,路有凍死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一個人創造出幾句經典的話并不難,而創造出既有水平又有文平的就很難了,而這些經典的話(句)竟然跟詩融為一體。杜甫駕馭詩詞格律的能力是無人能及的,他的律詩經常有八句全對的例子(像《登高》《野望》《登樓》《閣夜》《宿府》《春望》),而且詩義流暢通順,毫無凝滯之感,這不是天才是什么?就連這首"兩個黃鸝鳴翠柳"的七絕都被他寫成自然的律絕。詩本來就有詩意美和形式美兩種美感,李杜各占其中之一而已。李白是寫意高手,杜甫是工筆大家。
李白的詩好,但凡讀過點書的人都知道和讀得懂。杜甫的詩好,可要有深厚的中文功底才行。 讀少陵詩確實折服于其文字老辣,詩筆精熟,而且透出一股悲憫關切的士人情懷。杜詩就這樣,你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杜甫的詩字與字之間的張力和想象空間很大。李白的詩則主要在于句子營造的意境,不是沒有骨力,而是他的骨力主要是在句子和句子之間營造的,在煉字煉句這方面要比杜甫差,李白的優勢不在這邊,李白的優勢在于朗朗上口。
李杜的詩就是這樣,不單很有文采很有藝術魅力,而且很直白,有些看起來就像在說話一樣,我認為這才是詩的真諦!唐代諸公很少用偏僻的字詞去寫詩,而更多的是用那些較為天然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字詞去創作,以達到返璞歸真的最高語言境界。對于詩人的詩歌評判,我是很討厭那種玩弄文字游戲的詩人的,尤其是好用險怪和生僻字句的詩人,而且一些看起來就像無病呻吟非常做作,一些看起來太理性而毫無詩意。李白的詩就既直白又精彩,如《將進酒》《靜夜思》《月下獨酌》《贈汪倫》等等一大堆,這些你一看就明白不用我多說。杜甫的詩既有大手筆的也有平白如話的,大手筆的如《別房太尉墓》《登樓》等,平話的如《絕句二首》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也有平白如話和精彩絕倫大手筆結合的,如《醉時歌》的"……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儒術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對蘇軾的認識類似李白,對辛棄疾的重視也如杜甫。久聞蘇東坡大名,但直到今年才知道辛稼軒的詞毫不弱于蘇軾,就像杜甫的詩不會輸給李白同個道理。別的不說,單單那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可以讓他流傳千古。
至于白居易,也是這兩年才認識,不過只喜歡其《長恨歌》和《琵琶行》,感覺這兩受就像是十幾首好律詩或好絕句的組合,相當優美和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