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在紅塵中修心離不開“事上磨練”
作者:佚名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后說出了八個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認為圣人之道就是致良知,每個人都有本性具足的良知,只是我們的良知之心上布滿了私欲的灰塵,所以,在遇到的每一件事上正念頭,用與生俱來的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斷力來判斷,不要因私欲想法所阻撓就是致良知。
人心如鏡,我們一直拿著這個鏡子在努力的照別人,可每次照的效果都不太好,后面才發現這個鏡子上面已經布滿了灰塵,我們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這個灰塵就是我們的私心雜念,惡念,我們要時時去惡存善。
每個人都有本性的良知,也就是惻隱之心,比如看見小孩掉河里了,無論是任何人第一念頭就是救助,如果你思考一下,要不要救啊,救了對我有啥好處啊,這就是我們第二念頭的私心出現了。我們看見美女的第一感覺也是美好的欣賞之心,這是我們本性的良知,如果在心生個邪念就會起了色心,可能會心懷不軌。
當一個人面對一件事時考慮自身利害毀譽,得失之心,就會瞻前顧后,前思后想,良知之心沒辦法發揮出來,會做出很多錯誤的選擇。
我們有良知之心,也有邪惡之心,選擇良知之心的過程就是為善去惡,就是儒家所講的格物,也是我們修心的過程。
這種良知之心不是我們想發揮就能發揮出來的,我們需要在具體的事情上不斷的磨煉,修心最好的載體就是不斷的在事上磨練。我們什么都不做的時候心會靜下來,會感覺沒有半點私欲出現,有人認為這就是致良知。
這種不在事上磨練的修心方法是經不住考驗的,平時我們沒遇見事的時候,也很安靜,很有責任心,很正直,很有勇氣,可一遇見事就不一樣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你就會發慌,急躁,膽怯而失去理智。
當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心慌意亂,一看見財物的時候就禁不住誘惑,一有機會就會追名逐利,有句話說的好,狗不見骨頭是好狗,一旦見了就變成瘋狗。
讀歷史、看電視時我們很多人很痛恨貪官,痛恨飛揚跋扈,為所欲為的人,恨這些人的同時我們心里還會想:“如果我有錢有地位了絕對不干這種壞事,”可是當你有錢有勢的時候你說不定比他們還壞,之前你想干壞事也沒有干壞事的能力和條件,當條件具備的時候,內心的惡就會出來搗亂,所以,一個人光學知識,不應用,不反省,不在具體的事上磨練克服,平時還好,一遇到事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這顆明鏡般的良知之心需要不斷的在事上磨煉,也就是說修心的關鍵就是在紅塵中磨練。
儒家認為,工作情鏡是標榜進取精神的最好修行之地,修行無體,以工作為體,以生活為體,離開了工作生活,修行也就毫無意義。比如面對不義之財,在這件事上練習不受誘惑之心;面對一份責任,練就你的擔當之心;面對壓力,練習知難而進、勇往直前的心;面對困境練習克服恐懼的心。
所以“事上練”是擦亮自己內心最好的方法,練的多了我們的心就修好了,正如孟子所講:會修得一身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