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張謂《代北州老翁答》賞析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代北州老翁答 ??? 張謂 ???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征兵。 ???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 賞析: ??? 天寶(742-756)年間,統治者好大喜功,進行了長時間的黷武戰爭。張謂“二十四受辟,從戎營朔,十載亭障間,稍立功勛。以將軍得罪,流滯薊門”(《唐才子傳》),對黷武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深有體會。《代北州老翁答》作于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前(《河岳英靈集》已提到此詩),是最早揭示這一嚴重社會問題的詩作之一。詩寫作者路遇一位負薪的老人,從交談中得知:老翁原是北方人,為了保全身邊惟一的兒子的性命,躲避兵役,才流離他鄉下力為生的。這個老人的遭遇,引起詩人莫大的哀憐與同情,遂作此詩。 ??? 詩的前十二句記敘老翁悲慘遭遇。共分三層。一層說老翁是北地人氏(泛指),“北望鄉關生客愁”一句表明其人流落他鄉。“客愁”表明是有家難回。又寫老翁自述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都是當兵陣亡的。這是“客愁”之外的又一重悲痛。第二層寫老翁的三兒子剛剛成人,又面臨被征入伍的威脅。“明年聞道又征兵”句的“明年”、“又”等字面,表明當時征兵的頻繁,幾乎成為一種災難。雖然還只是聽說,老翁已經深信不疑,因此打定逃亡的主意:“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守在鄉土,骨肉分離,是死;逃往他方,流離失所,大不了也是死。與其分離而死,不如死在一處。敘述客觀平淡,更令人悲嘆。第三層寫流離他鄉的辛苦。本來薄有田產,因為要逃亡,只好賤讓給同鄉四鄰。人們都說“多子多福”,這個養了三個兒子的老人,福在何處呢?“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這句十分忠厚樸實而令人鼻酸的話,它的潛臺詞簡直就是“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杜甫)至此,詩中老翁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 最后四句像是詩人寬慰老翁的話。“近傳天子尊武臣,強兵直欲靜胡塵。”聽說戰爭就要結束了。最后詩人大聲疾呼:“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這是質樸的吶喊,是為民請命的正義的呼聲。就藝術技巧而言,這首詩較杜甫的《兵車行》為平實,它沒有多少場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寫,氣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聲韻上的錯綜變化,它靠的只是質樸動人,真誠感人,而這在當時恰恰能形成一種新鮮的風格。殷璠能夠欣賞它:“謂《代北州老翁答》及《湖中對行酒》。并在物情之外,但眾人未曾說耳。亦何必歷遐遠、探古跡,然后始為冥搜。”(《河岳英靈集》)故讀者也能夠欣賞。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