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清徐羅某某絕非《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太原清徐羅某某絕非《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 陳遼 ??? 1988年,山西及山西清徐縣的某些學者,出于對《三國演義》原作者羅貫中和對鄉里的熱愛,因山西太原清徐《羅氏家譜》中第六代羅錦有“次子出外”字樣,遂認定羅錦無名字的“出外”“次子”即為《三國演義》原作者羅貫中。其后他們宣稱羅貫中已經找到。內地多家報紙對此說加以炒作,一時沸沸揚揚,都說《羅氏家譜》中羅錦的次子即是羅貫中。這些學者的文章后來又在臺灣的報紙上發表,使此說得到進一步的傳播。1999年9月,我去清徐參加了第十二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蒙贈山西太原清徐《羅氏家譜》研修公會編印的《羅氏家譜》一冊。細讀之下,發現山西及太原清徐的某些學者在解讀《羅氏家譜》過程中發生了一連串不該發生的失誤。這些學者,有的是我的好友。但“我愛我友,我更愛真理”,乃作此文,論證太原清徐羅某某絕非《三國演義》原作者羅貫中,向《三國演義》研究者和讀者們請教。 ??? 一、不能將《羅氏家譜》中的“先祖”“遠代祖宗”和《家譜》中的“第一代”“始祖”混為一談 ??? 某一姓氏的“先祖”、“遠代祖宗”和某一姓氏家譜中的“始祖”、“第一代”不是一回事。如《孔氏家譜》把孔子(前551-前479)作為孔氏的“始祖”和“第一代”.但是,孔氏的“先祖”和“遠代祖宗”并不是孔子。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在叔梁紇之前還有“先祖”.因此,某一姓氏家譜的修纂者,常常把他們尚可知道姓名的“始祖”作為該家譜的“第一代”,而把傳說中的某氏或不知道名字的某個人稱為“先祖”.太原清徐《羅氏家譜》也是這樣。《羅氏家譜》最早纂修于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纂修者為“太原府學貢生除大同府儒學訓導(羅)正己”.他在《清源(按:即今清徐)羅氏家譜序》中明白寫道:“祖宗支派,除遠代外,不敢妄附。姑據先人口傳,有前京畿紀述者云:吾先祖根于蜀郡,自唐仕于青州仆射,即今梗陽(按:后為清源,現為清徐)也。因路遠不能還鄉,籍于白馬一都。”這位羅正己即《羅氏家譜》中的第八代羅禮。“禮以正己”,所以他又名“正己”(或“正己”是他的字)。過了17年,明萬歷二十年(1584年),羅禮又重新纂修《羅氏家譜》,那時他已是“致仕教授”,退休了,但他又寫了一篇序,其中清楚寫道:“吾聞遠代祖宗乃四川成都府人也,仕于青州,即今清源也。因路遠不能還鄉,入籍白馬一(都),后遷城南三等都。”羅禮是當過“大同府儒學訓導”后又升任“教授”的文人,他懂得一點譜牒學,所以他是把“先祖”、“遠代祖宗”和家譜中的“始祖”、“第一代”分開的。他把梗陽羅氏的“第一代”確定為“羅仲祥”.隆慶元年為1567年,羅正己已是“大同府儒學訓導”,約40歲左右。以每代平均25年左右計,上推七代,那么清徐《羅氏家譜》中的“始祖”、“第一代”羅仲祥約出生于1325年左右,即元泰定二年左右。在清徐《羅氏家譜》中從第一代羅仲祥起至第九代,支派分明,每一代各生了幾個兒子,妻子是誰,都一一載明,并不存在有什么“闕軼差錯”的問題。 ??? 但是,到了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第十四代庠生羅鰲纂修家譜寫《梗陽羅氏家譜序》時,由于羅鰲對譜牒學不甚了然,竟把“先祖”、“遠代祖宗”和“始祖”、“第一代”劃上等號。羅鰲比羅禮晚了六代,至少晚生了150年。羅禮在《序》中說“先祖根于蜀郡,自唐仕于青州仆射,即今梗陽也。”他并沒有說“始祖”、“第一代”羅仲祥“自唐仕于青州仆射”.但到羅鰲那里卻說“始祖仲祥于后五代唐時游宦為青州仆射”.這就發生了巨大的時間差錯。羅氏“先祖”、“遠代祖宗”于五代后唐時期(923-936)來梗陽任“青州仆射”(關于這一問題,我在后面還有考論,此處從略“,到羅禮于隆慶元年(1567年)第一次纂修《羅氏家譜》,約600年,以每年25年計,應經歷24代;即使以每代30年計,也應經歷20代。但是,羅禮明明說他是梗陽羅氏第八代。可見,在五代后唐時任”青州仆射“的,是不知名的羅氏某位”先祖“、”遠代祖宗“,絕不是羅鰲說的《羅氏家譜》的”始祖“、”第一代“羅仲祥。這是通過小學生的四則運算即可搞清楚的,但羅鰲卻由于缺少譜牒學常識而把”先祖“、”遠代祖宗“和”始祖“、”第一代“混為一談了。 ??? 遺憾的是,從第十四代羅鰲起,《羅氏家譜》的后來纂修者都沿襲了羅鰲的這一錯誤說法。第十四代武庠生羅維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羅氏家譜序》中也說:”始祖仲祥,自唐為青州仆射,因避亂,擇梗陽之寺溝止焉,即今清源縣也。“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清邑羅氏家譜序》和羅元祥的《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羅元祥的又《序》;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羅守謙的《序》;嘉慶十四年(1809年)羅寬裕的《重修羅氏家譜序》、羅七書的《重修家譜序》、羅澤清的《重修羅氏家譜記》;道光二年(1822年)羅寬裕的《序》、羅補袞的《序》、羅星煌的《重修家譜序》、羅澤潢的《序》、羅止瀛的《重修家譜序》;道光十九年(1839年)羅其珍的《纂修家譜序》;咸豐六年(1856年)羅丕謨的《譜序》、羅其寶的《重修家譜序》;同治十一年(1872年)羅其瑞的《重修家譜序》、羅樹芝的《重修羅氏家譜序》;羅益亨的《羅氏重修族譜頌并序》、羅文藻的《重修家譜歌并序》,都因襲了、重復了羅鰲”始祖羅仲祥“于五代唐時”仕于青州仆射“的說法,誰也沒有改正這一錯誤。 ??? 遺憾的是,山西及清徐的某些學者竟沒有認真閱讀《羅氏家譜》,也把”先祖“和家譜中的”第一代“劃上等號。他們也沒有計算一下,自五代后唐時(923-936年)至梗陽羅氏第十四代羅鰲寫《梗陽羅氏家譜序》時(1678),已經歷了750年左右,羅氏的每一代怎么可能長達54年呢?假如”第一代“羅仲祥于五代后唐時即來青州任仆射,他的第六代即生下了后來寫《三國志傳》的羅貫中,那么,羅貫中的出生時間應在1086年左右。而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 二、梗陽羅氏第六代羅錦”出外“的”次子“絕非羅貫中 ??? 持羅貫中即《羅氏家譜》第六代羅錦”出外“的”次子“、被除名的羅某某說的論者,他們的推論是這樣:第一,羅貫中”寫出過《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第三本雜劇,又寫出過被封建階級視為‘小說末流’一類的《三國演義》《水滸全傳》等小說作品,他這種與倡優、伎藝人等混為一流的行徑,無異是有辱祖先、玷污門風、罪不容赦的罪行。“第二,”更為嚴重的是,羅貫中曾經參與過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倡亂’、‘誨盜’之書的《水滸傳》的編集修撰工作,元、明、清三代,封建統治階級對有‘倡亂’、‘誨盜’之嫌的小說、戲曲作品屢次明令禁毀。“”所以羅貫中可能是以身兼‘敗子’和‘逆子’雙重身份而被除名的。“這里我們且不談羅貫中寫了《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雜劇,寫了《三國演義》《水滸全傳》是否一定會被《羅氏家譜》除名(按:江蘇興化施彥端的后人即在施彥端名下,添上”字耐庵“字,把施耐庵作為興化施氏的始祖),因為《錄鬼簿續編》中有羅貫中的記載,《三國志通俗演義》自明代中葉以后封建統治階級并不禁毀,清王朝還將《三國演義》譯為滿文讓滿人閱讀;我們只說論者謂第六代羅錦的”出外“的”次子“即是羅貫中的說法毫無根據。按照《羅氏家譜》,從第一代羅仲祥起至第八代第一個纂修《羅氏家譜》的羅禮止,其世系的清楚、準確是毫無疑問的。清源(即今清徐)羅氏第六代有羅釗、羅鋮、羅錦、羅鎬、羅鐔兄弟五人。羅錦生子六,長子才聚,次子無名,注明”出外“,三子才增,四子才森,五子才寶,六子才倉,這是清源羅氏第七代。而五子羅才寶有子四人:羅佑、羅囗、羅祺、羅禮。他們是第八代。在羅禮的名下,明明白白寫道:”貢生任大同縣教諭升大同府教授“,也就是第一個纂修清徐《羅氏家譜》時(1567)自稱”太原府學貢生除大同府儒學訓導“的羅正己、而在萬歷十二年(1584)《序》中稱”致仕教授“的羅禮。他的羅錦”出外“的”次子“羅某某的關系,是侄子和親叔叔的關系。羅禮修譜時何以將他的親叔叔除名,原因不得而知,但這位親叔叔絕對沒有寫過《三國演義》和《水滸全傳》,卻是可以肯定的。羅禮纂修《羅氏家譜》,時在1567年,約40歲左右,他的”出外“的二叔羅才某假如比他大25歲至27歲,應出生于1500年左右,即明弘治十三年左右。人所共知,《三國志傳》成書,雖有宋末、元代后期、元末明初等說法,但庸愚子(蔣大器)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寫《序》的時間為弘治甲寅,即1494年。那時羅錦的后來”出外“的”次子“羅某某尚未出生,他怎么會創作《三國演義》呢? ??? 三、羅錦的次子并非”才本“,更不是羅貫中 ??? 持羅錦次子即羅貫中其人的論者,他們還給這位”次子“編造了一個名字叫”才本“.因為他是”才“字輩,而羅貫中的大名為”本“,兩下一湊,就成了”羅才本“.這更是無稽之談! ??? 必須指出,纂修《羅氏家譜》的人員,文化素養并不高,而且他們都有故意抬高祖先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傾向。如最早纂修清徐《羅氏家譜》的羅禮,先是當”儒學訓導“,后升為”教授“,他在修譜時便把當過梗陽縣小官的”先祖“,說成是當過”青州仆射“.不過,他還算比較老實,說那是”姑據先人口傳,有前京畿紀述者云……“并沒有十分肯定這件事。其實,”仆射“是武官中的高官。據《辭海》,古代重武臣,以善射者掌事,故名”仆射“.東漢尚書仆射為尚書令的副手,職權漸重;到末年便分置左、右仆射。魏晉以后,令、仆射同居宰相之任。唐代不設尚書令,仆射即為尚書省長官,初期與中書令、侍中同為宰相,中期以后,非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不為宰相。宋初相沿,元豐改革官制,才又以左、右仆射充宰相。徽宗時一度改為太宰、少宰;乾道八年(1172年)改為左、右丞相。其后”仆射“之名廢除。可見”仆射“是高官,小小青州,何來”仆射“?至于《青州》,《書·禹貢》:”海、岱惟青州“.”海“指今渤海;”岱“即泰山。漢武帝置十三刺史部,內有青州,轄境相當今山東德州市、齊河縣以東、馬頰河以南以及濟南市、高密、萊陽、棲霞、乳山等縣以北、以東和河北吳橋等地。東晉、南朝,唐、宋時期,青州轄治地區,都是在山東一帶地方。在地理志上從未見過太原附近還有什么”青州“.羅禮沒有查閱過歷代的職官志和地理志,只是因為要抬高他的”先祖“的地位,才把梗陽小官說成是”青州仆射“.后來羅氏子孫沒落,但從羅仲祥起,清源羅氏又中興,于是羅禮把羅仲祥作為他所纂修的《清源羅氏家譜》的”始祖“和”第一代“.羅仲祥約生于1360年左右,羅禮為清源羅氏第八代,這在時間上是完全吻合的。 ??? 到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邑羅氏家譜序》的作者,又把原是”太原府學貢生“的他的八代祖羅禮,”任大同府儒學訓導以道翁諱正己者“,抬高到”歲進士“的地位。尤其是羅益亨于同治十一年(1872)在《羅氏重修族譜頌并敘》中,竟將八世祖羅正己(即羅禮)誤寫成”九世祖正己公“,還將”始祖“在五代后唐時的任職,說成是”委贄南唐,來官仆射“,成了南唐的仆射。而后唐(923-936)與南唐(937-975)根本不是同一個王朝,只是因為要抬高”始祖“地位,羅氏”始祖“竟成了南唐的仆射了。 ??? 從《羅氏家譜》的纂修者一貫抬高先人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的做法看,假如羅才本(?)真的寫了《三國演義》(前已考論,這實屬不可能),到了清代同治年間,《三國演義》已成了清王朝介導閱讀的教科書,羅益亨等人又為什么不在《羅氏家譜》中予以注明呢? ??? 四、所謂羅貫中即《水滸傳》中的許貫中、羅貫中晚年隱居于今鶴壁市許家溝寫作《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全屬子虛烏有 ??? 當山西及山西清徐的某些學者確定《羅氏家譜》中的羅錦次子即寫作《三國演義》的羅貫中以后,他們又施展其想象力,說《水滸傳》中的許貫中即羅貫中的”虛像“;還說羅貫中晚年隱居在今河南省鶴壁市的許家溝從事《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創作。據說,羅貫中對許貫中隱居地的描述,”基本上是記實,寫的是真山、真水、真地方,與現代標準地圖相對照,也是絲絲入扣,了無差錯。“”原來這個‘斗雞村’就是清源縣白石溝溝口之北的平泉村“.清初小說《善惡圖全傳》中有一位”羅貫中令郎“的羅定,而《羅氏家譜》第八代中恰好也有個羅定,是第七代羅才某的侄子,所以那個羅才某即是羅貫中,等等。這些說法,從表面看來,似乎煞有介事。介理,如我在前面所考論的,那個羅錦的次子羅才某根本不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因此,這些想象可以作為人們茶余酒后的談資,卻不能作為清徐羅某某即《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真切史料。 ??? 太原很大,太原地區姓羅的人很多。不能因為在清徐縣發現了一個《羅氏家譜》,其中第七代有個人沒有名字,就斷定此人即《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尋找羅貫中的工作,我們一定要繼續做下去,但是在尋找羅貫中過程中所出現的浮夸學風,我衷心希望在今后不再出現! ??? 原載:《中華文化論壇》 2000年01期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