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形象的深層意蘊與新民族精神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孫悟空形象的深層意蘊與新民族精神 ??? 曹炳建 ??? 自南宋以來,曾經雄霸一時的漢唐盛世一去不返,原本強盛的中華民族漸次走向孱弱,到了近代,以至于任人欺凌。這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無疑具有民族性格的因素在內。因此,不少先哲便針對民族性格中的劣根性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努力尋求解救的辦法。在這個問題上,吳承恩可說是一位先驅。他用他創作的文學巨著《西游記》,用他塑造的孫悟空形象,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新的民族精神的理想藍圖。 ??? 一 ??? 要正確把握孫悟空形象的深層意蘊,首先應該弄清作者塑造這個形象的本來意圖。由于《西游記》的祖本《西游記平話》已佚,我們很難確定《西游記》中哪些是前人的創造,哪些是吳承恩的手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就是:《西游記平話》中“孫吾空”取經功成,被授予的佛號是“大力王菩薩”,這在《樸通事諺解》的有關注文(見中州書畫社1983年7月版《<西游記>資料匯編》)中有著明確記載;而在《西游記》中,吳承恩卻將“大力王菩薩”改為“斗戰勝佛”.這是吳承恩對《西游記平話》最微小卻又是最重大的改動,顯然與他塑造這個形象的意圖有關。實際上,吳承恩正是以“斗戰勝”來概括孫悟空的形象實質,把孫悟空塑造成了封建時代的斗士形象。 ??? 作品的實際也正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首先表現為敢于斗爭,有著桀傲不馴的性格特征和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在大鬧天宮中,他不承認天之獨尊,表現了對權威的最大不敬。在玉皇大帝面前,他也只是“唱個大喏”,答應一聲“老孫便是”.他偷蟠桃,盜玉酒,竊仙丹,并假傳圣旨愚弄赤腳大仙,把個堂堂天國鬧得不亦樂乎。從八卦爐中逃出之后,他一條金箍棒“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并且公然聲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些都集中體現了他的斗士風采。 ??? 取經路上,孫悟空仍然保持著桀傲不馴的性格特征。不論是天界的權威,佛教的神靈,還是兇惡的妖魔,他一概不放在眼里。像日值功曹、四海龍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將等,都被他呼來喝去。第33回他為了騙取兩個小妖的寶貝,竟然要玉皇大帝把天借給他裝半個時辰,還威脅說:“若道半聲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觀音菩薩是取經的實際組織者,但孫悟空竟敢罵她“憊懶”,活該“一世無夫”.如來佛是西天最高統治神,孫悟空竟敢罵他是“妖精的外甥”. ??? 當然,西天路上的孫悟空主要體現為對妖魔鬼怪的斗爭。從東土到西天十萬八千里,遇到的妖怪頭子就有幾十個,但他一條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聞風喪膽。并且他同妖怪斗爭,大多數都是主動進攻,只要一聽說妖怪擾亂人間,就決不放過。收伏八戒之后,他就對引路的高才說:“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幾個,還有謝你處哩。”第67回駝羅莊主人請悟空捉妖,悟空當即向上唱個喏道:“承照顧了。”八戒在一旁就這樣說:“你看他惹禍!聽見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很能說明悟空斗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 孫悟空的形象實質不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則必勝,故為“斗戰勝佛”.他取得斗爭勝利有兩個法寶:一是武藝高強--這在大鬧天宮中表現得尤為精彩;一是善于斗爭,亦即有勇有謀,斗智斗勇。他經常變成蚊子、蒼蠅、蟭蟟 蟲,鉆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細(如黃風怪);或者根據蛛絲馬跡推斷妖怪的來歷,然后根據這些妖怪的特點,尋找相應的對策(如黃袍怪);有時他又化為妖精的丈夫或妻子去欺騙妖精(如三調芭蕉扇)。或者賺來妖怪的法寶,反置妖怪于死地(如計盜紫金鈴)。他還善于運用鉆到敵人肚子里去的戰術來制服妖精(如黃眉怪)。他機智靈活,隨處設計,常常令妖怪防不勝防。 ??? 孫悟空還具有百折不撓的斗爭意志和樂觀精神。他視一切兇險為游戲,具有斗士舉重若輕般的瀟灑。大鬧天宮他曾兩次失敗,卻沒有看到他乞哀告憐,也沒有絲毫萎靡困頓之相。取經路上,他更是把降妖除怪當作玩耍的游戲。第18回他就對高太公說:“因是借宿,順便拿幾個妖怪耍耍。”第32回他竟然夸口,要“發一張批文”,把妖怪“連夜解著飛跑”.在和妖怪的周旋中,他也曾三番幾次遭災受難,但又能于談笑之中脫離困境。當然,有時遇到困難,他也曾流過眼淚,甚至痛哭過。但這一哭,卻把孫悟空由神、由猴更拉向了人,同時也使人們更體味到取經的艱難。問題在于他哭過之后,不是從此意志消沉,而是以更大的努力和執著去繼續斗爭。 ??? 由此可見,作者的主觀意圖和作品的客觀內容是統一的,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是統一的,這統一,就統一在一個“斗”字上。孫悟空實際上是封建時代的斗士形象。 ??? 二 ??? 我們說孫悟空是封建時代的斗士,但并不是說他就是封建階級的斗士。吳承恩并不是從某一階級的利益出發,來刻畫自己作品的主人公,而是從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的高度,來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其從社會整體的高度,給人以啟迪,發人深醒。這從孫悟空的斗爭對象、斗爭目的上都可以看出來。 ??? 大鬧天宮中,孫悟空自始至終都帶有率性而為的特征。他教小猴“逐日操演武藝”,決不是為大鬧天宮做準備,而是一種“作耍”的游戲。大鬧龍宮和大鬧地府,也并不是有意識地對神界的權威發難。任弼馬溫期間,他也是盡職盡責,把天馬養得“肉滿膘肥”,直到知道了弼馬溫是個騙局,才反下天宮。他做了齊天大圣,仍然是“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計較俸祿高低”.后來王母召開蟠桃大會,竟然沒有請他,他當然不能容忍,因此他才假傳圣旨欺騙赤腳大仙,才偷果品,盜御酒,又誤入兜率宮偷吃老君金丹。顯然,這種鬧仍帶有隨意的性質。他吃飽仙丹酒醒之后,自己也感到不妙,心中揣度道:“不好!這場禍比天還大。若驚動玉帝,性命難存。走走走!不如下界為王去也。”可見,直到這時他也并沒有取玉帝而代之的思想。第二次大鬧天宮,他面對如來佛曾公然提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的口號,但這個口號并不是深思熟慮之后提出的政治要求,只是“強者為尊該讓我”的英雄壯舉。所以,大鬧天宮并不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反抗天宮統治者的行動,而是隨著矛盾沖突的加深,孫悟空的個性和神權世界勢難并立,因而不能不斗。整個斗爭過程,都表現了率性而為的特征,都表現了他酷愛自由、反抗束縛和無視權威的性格。 ??? 如果說大鬧天宮是對神權社會率性而為的破壞性行為的話,那么,西天取經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建設性行為。取經是一項可以使人們擺脫苦難的事業,這是前代流傳故事和吳承恩的共識。玄奘不遠萬里取回了經書,給老百姓帶來了什么好處?但人們仍然以敬佩的目光看待這位高僧,仍然以極大的熱情傳誦這個故事。作為佛教的經典著作,佛經并沒有對社會的發展有什么推動意義,但作為文化載體,佛經又確實為促進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取經故事在演變過程中逐漸脫離了本身的宗教性質,而被賦予事業和奮斗的象征性意義的時候,我們就沒有理由責怪吳承恩繼承了這種意義。實際上,吳承恩對于佛經本身也并不那么看重,他所看重的是取經這個事業,是取經的過程,而不是取經的結果。 ??? 既然取經是一項造福于人類的事業,孫悟空為之奮斗當是無可厚非的。在這里,觀念上的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都不是以集團或階級劃分的,而是以支持還是反對或阻礙取經作為評判標準的。由率性而為地大鬧天宮,到目的明確地保護唐僧取經,孫悟空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坐標。當然,既然是事業,就有成功和失敗兩種可能。作為斗士,孫悟空不允許自己失敗,而從事建設性的事業,總要比破壞性的行為困難得多,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其斗爭就不僅表現為激烈性,更表現為持久性,表現出韌性特征。 ??? 除了為事業奮斗,孫悟空降妖也是直接為民除害。作者把為事業奮斗的進取精神和為民除害的抗暴精神結合起來,一再通過書中人物之口,贊揚孫悟空“專救人間災害”,“與人間報不平之事”.在通天河畔,他不僅救下了兩個“祭賽”妖精的幼兒,而且除滅了妖怪,免除了老百姓世代的災害。比丘國、朱紫國等故事,都是孫悟空主動進攻,為民除害。他每次捉住妖怪頭子之后,總要把小妖消滅干凈,以免給百姓留下禍患。可見,孫悟空已經脫離了專為自己斗爭的性質,而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為了弱者而斗爭。 ??? 大鬧天宮表現了對權威的反抗和爭取個性自由的特征,但又是無目的的率性而為;西天取經表現了為事業奮斗的進取精神和為民除害的特征,是有目的的建設性行為。當我們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重新來審視孫悟空形象時,就不能不承認他的這種斗爭精神有著巨大的社會意義。 ?1/2 ???1?2?下一頁?尾頁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一個有涵養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