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西游記》主題探奧——王增斌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續西游記》主題探奧
??? 王增斌
??? 內容提要 文章是對明代出現的《續西游記》一書的主題、人物形象及藝術結構進行全面研究。作者認為《續》書在題旨上是對前《西游記》的反撥,拋卻所謂前《西游記》“金丹大道”要義于不顧,主要表現佛教禪宗“明心見性”的思想。唐僧四眾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人的心路歷程的演繹象征來塑造的。結構上,《續》書更緊密化、網絡化,總特點是利用明暗兩線往復照應,以成整體。從所表達的主題來看,《續》書可稱為我國文學史上一部特色獨具的心界神話小說。
??? 關鍵詞 禪學;明心見性;形象意蘊;象征寓言
??? 《續西游記》一百回,明代出現的《西游記》三部續書中規模最大的一部(另兩部為《西游補》和《后西游記》)。《續西游記》最具創作特色的是,本書之寫作是作者依據個人對《西游記》基本思想意旨獨特理喻的基礎上進行的,從中可窺知明人對《西游記》其書的一些真實觀點,為今日《西游記》主題意旨的探求提供了一些旁證。其書在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藝術結構等方面的獨特之處,使它成為中國小說史上一部絕無僅有的奇作。本文擬就思想、人物、結構諸方面作些簡單的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學術界對這一奇書研究的興趣。
??? 一、明心見性成正道--作者立意與主題
??? 關于其書的創作命意,書前有一題名真復居士之序,略云:
??? 《西游》,佛記也;亦魔記也。魔可云佛。佛亦可云魔。是何以故?蓋佛以慧顯,魔以智降,此魔而可以入佛者也。然則雖舉諸佛菩薩三十二相之身百千萬億之化而魔之,亦奚不可!夫魔之瞇佛,亦云是也。乃輾轉相因,唯由靜而有動于心者生也。既能生佛,又能生魔,故空諸一切,以歸于無……中士不悟,實生機心……機也者,抉造化之藏,奪五行之秀,持之極微,發之極險。故日: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翻覆……夫機者,魔與佛之關捩也,封之則冥,撥之即動……機心存于中,則大道畔于外,必至之理也。前《記》謬悠譎誑,滑稽之雄。大概以心降魔,設七十二種變化,以究心之用……雜取丹鉛嬰姹之說,以求合乎金丹之旨,世多愛而傳之。作者猶以荒唐毀褻為憂。兼之機變太熟,擾攘日生,理舛虛無,道乖平等。繼撰是編,一歸鏟削。俾去來各有根因,真幻等諸正覺。起魔攝魔,近在方寸。不煩剿打撲滅,不用彼法嘮叨,即經即心,即心即佛……助登彼岸,還返靈虛。化不凈根,解之涂縛。作者苦心,略見于此。……[1]
??? 按此段序言,表達三層意旨:
??? (一)《西游》前記是一部描寫佛魔相因轉化的書,因魔佛兩者無絕對之界限,所差僅在“佛以慧顯,魔以智降。”兩者因循轉化之關鍵在于“唯由靜而有動于心者生也。”心者,“既能生佛,又能生魔”.
??? (二)一般中等智識之人,不懂佛魔轉化之關鍵,于是產生種種“機心”.這種“機心”,與修行成道是極為有害的:“機也者,抉造化之藏,奪五行之秀,持之極微,發之極險”;故“機心存于中,則大道畔于外,必至之理也”.
??? (三)《西游記》前記,以機心降魔,孫悟空72種變化,乃機心之施用。又雜取丹鉛嬰姹之說以表達道教內丹修煉之金丹大道,這是極為荒唐毀褻的做法。作者創寫《續西游記》,意在表達“起魔攝魔,近在方寸”,不離人之本心。修道成佛,無須外法嘮叨,只要把握人之內心,“即經即心,即心即佛”,即可達到目的。
??? 以此觀之,本書雖在某種程度上強調儒釋道三教的同一①,但其要義,是拋《西游》前記所謂金丹大道題旨于一邊,表達禪宗修煉的真訣。以上序言所論第一、二點,實際上是講禪宗佛學最為關注的佛性問題。禪宗祖師達摩曾云:“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所復,不能顯了。”呂澄先生專論此段時指出:“這種思想,……聯系著當時涅盤師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所謂同一真性,無異同一佛性”.[2]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慧能認為:“人即有南北,佛性卻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3]提出:“人人皆有佛性,佛即在自己性中。”
??? 以上序言所論第三點,實際是講禪宗修煉的方法,即所謂頓悟成佛問題。按“起魔攝魔,近在方寸”,主要是講,一切魔患,皆由心生,一切魔滅,亦由心滅。這正與禪宗北宗中的神秀偈文“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認為修心是離棄外界世俗世界通向佛地凈土的唯一方法。又,禪宗標榜“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等,主張“見性成佛”,不依經論,而以般若智慧,覺知“自心真性”以達修行成佛之目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認為,無論凡夫心、佛心,其心之體與佛無異。這即書前序言所謂:“即經即心,即心即佛”之內涵。
??? 與此相聯系,本書宣揚的核心思想是禪宗佛學的精要“明心見性”思想。書中對此屢屢強調,不厭其煩。書第十回詩云:“履道坦坦莫邪行,一入邪途怪便生。試問前行何是正,但教性見與心明。”七十五回開首詞又云:“世事盡皆夢幻,人生自有真經,老僧披剃換儀形,只為了明心性。一入貪癡皆妄,此中昧卻虛靈。邪魔乘隙亂惺惺,早把一腔持定。”按“明心見性”,作為禪家心性論的核心內容,主要是讓人們拋棄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愛、惡、欲等各種情感的污泥,還一個“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3]的真正心性。依作者之意,只有消除了心中種種貪疾妄念不凈根因,明其本性,才能達到修真成佛的目的。
??? 二、彌陀原在寸心中--唐僧四眾的形象意蘊
??? 本書主要寫唐僧四眾取經東歸途中一段經歷。大意云唐僧徒眾歷81難到達靈山雷音寺,佛祖如來擔心4人難以保護真經回去。詢以本何心而取真經。唐、孫、豬、沙分別答以志誠、機變、老實、恭敬四心,悟空還隨口答以機變心對付88種邪心。如來恐孫等機心生變,難保真經,派比丘僧、靈虛子兩人暗中保護。且以為兵器是殺生害命之物,遂命大力神王用三條禪杖換下孫、豬、沙的兵器。后來果然,四眾在路遭遇諸多妖魔。先是因風光秀麗,動吟詠之心,惹出靈山腳下蠹魚精(蝕紙蟲)孽怪搶經。行者等欲以機變心除之,復召來玄陰池老蛙精、地靈縣大樹崗麋鹿、古柏等精拐騙經擔。再是莫耐山虎威、獅吼等魔的奪經。過蟒蛇嶺,又遇三尸、七情、六欲魔王。復是當年八百里火焰山滅后形成的八林--黯黢林陰沉魔王、餓鬼林獨角魔王、狂風林嘯風大王、淫雨林興云魔王、蒸僧林六耳魔王、臭穢林臭穢孩子、迷識林迷識魔王、三魔林消陽、鑠陰、耗氣三妖精等為害。再經平妖里、西梁女國、百子河、通天河、車遲國等,掃滅妖魔無數。又在賽巫山九溪十二峰,降伏美尉君及慌張、孟浪、六鯤妖魔。烏雞國收復虬毛怪,滅病魔、鼯精、蝙蝠精等。最終悟空等頓悟機心乃起魔之根,于是滅機心,篤真經,于路無阻,順利歸于大唐。按本書中之唐僧四眾,盡管還延續著《西游記》中以陰陽五行概念結構取經群體的影子,如第四回回末總批:“如何是金箍棒、九齒鈀、降妖杖,只是金、木、土三種鋒芒耳。”但四人形象,基本是以人之心路歷程的演繹象征來塑造。作者認為,修行成道,不須外求,根在方寸之心;所謂“彌陀原在此心頭,萬句千言莫外求。識得靈山經自在,何須費力向西游”即指此也。書中的如來曾云:“諸孽根心,心凈,則種種魔滅;心生,則種種魔生。”書中比丘僧所云“路本無妖,都是你們心生邪怪”成為貫串全書的總綱目。如第八回寫山中小鹿偶動欲念,遂失自己臍下真麝。五十六回寫青春少女不安閨中,焚香禱告,惹動寂空山石洞妖魔,攝其入洞。
??? 第六十六回寫車遲國元會縣官卞益公子卞學莊春光佚麗之際感嘆蜂蝶情懷,惹動蜂妖,使山莊女賢姑性靈憑附其身。唐僧四眾東還途中之所以遭受種種磨難,主要是心中諸多不凈根因作怪。如他偶動喜心吟詩,惹出蠹魚精前來搶經(第五回);偶說一“騙”字,便使大樹崗騙經的麋妖產生(第八回)。八戒動了饑餓之心,在餓鬼林終遭奪食之報(第三十七回)。悟空之機變心更是處處動妖,欲憑機變滅妖而妖越滅越多。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 從這一意義而論,《續西游記》其書,實是以唐僧四眾的種種不凈根因和機心變幻虛造各類妖魔的生成起滅,以象征寓言手法,揭示人之心路歷程中永存的佛魔兩性的斗爭,以強調信仰意志的力量,去邪歸正的道德感和追求完善人格的主體精神。就這一意義而論,《續西游記》可稱我國文學史上一部頗具特色的心界神話小說。
??? 三、心中幻念倫常影--妖魔形象的象征寓意
??? 《續西游記》中的妖魔形象,也與《西游記》中的妖魔形象有頗大的不同。《西游記》中的妖魔,主要是兩個類型:野性之魔與神性之魔。《續西游記》中,神性之魔已全然不存,從而使小說頗大程度上失去了對現實不平社會的揶揄嘲諷的鋒芒。與之相聯系,野性之魔的塑造在《續西游記》中亦起了重大變化,它們大多是作為佛魔兩性的中介形象而出現。書中反復強調,這類妖魔都是立意成佛成仙,只因悟空諸人動了不凈機心,才與之為敵。后都在真經威力的感化下,或皈依佛教,或得超度而投生。如莫耐山虎威、獅吼兩王最后對唐僧的禮待、真經的虔信。蒸僧林六耳妖魔,被比丘僧一番話感動,自懺其過:“是我自作孽,異世懷仇,不忘報復之過也。我想唐僧千山萬水,受苦吃辛取了經回,也只為普濟眾生,成就天上菩提。我當年縱受了他害,如今正該借經懺悔前愆。乃生出這無端過惡,蒸僧加害。正是冤孽牽纏終無了期……我情愿悔過消愆,復還個敬僧林吧!”(第四十八回),除前《記》中野性魔的殘孽外,《續西游記》中大量出現的妖魔是作為人之情緒思想倫常觀念象征的心理之魔與倫理之魔。心理魔如二十八回--三十二回出現的三尸、七情、六欲三魔。三尸分別喻寫人對食、衣、性的貪求:“三尸魔,一好飲食,一好車馬衣服,一好色欲”(第二十九回總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168頁)。六欲,指人之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七情,指的是人的七種感情:喜、怒、哀、樂、憂、驚、恐。八十六回的司視、司聽、逐香、逐味、具體、馳神“六鯤”妖魔,實為六欲之別一種表現。第三十二回寫三藏為七情、六欲兩妖誦《心經》,兩妖大悟,雙膝跪地,表示:“家做本分營業”,“做個平等心腸人”.另如三十三回黯黑甚林,終年陰霾,不見天日。居住其中的陰沉魔王,系秦趙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卒三十萬的白起之黨陰氣凝結而成,實喻人心被邪惡所蔽,晦暗無光。
??? 本書中的倫理之魔,如三十六回中的餓鬼林,原名快活林,原都是賢良富貴人居住。只因這些人恃著富貴,不做賢良,故“都變做饑餓鬼,因循漸漬,就招了一個妖魔,名喚做獨角魔王”.曹操生前,陷害忠良,享盡富貴,死后閻王認為他受用過分,應令獄卒將其驅人餓鬼道中,饑食鐵丸,渴飲銅汁,受百般苦楚。關圣帝君巡察地獄,顧念舊情。曹操苦楚減輕,一靈飛走,亦逃到獨角林中成為獨角魔王的幫兇。第九十五回,寫烏雞國鄉村,蕭條寂寞,人家冷清,村村屋門掩閉。詢以當地土人,原來“家家都有病因。或是不忠不孝,或是奸盜邪淫,或是大秤小斗,或是怨天恨地,造出種種惡因,以至疾病災害。”后滅掉病魔,打殺鼯精,方才消除村人之疾。
??? 《續西游記》中的心理之魔與倫常之魔,是對《西游記》中已有的人的神、魔兩性(如《西游記》五十六、五十八回等)哲理意蘊的深化描寫。整部小說構筑在一個強烈的寓意象征基礎上--即把人之心靈視作每個個體人生都具備的神魔兩性交戰的小天地來描寫。
??? 除以上心理、倫常之魔外,《續西游記》又有一種純理性的概念范疇之魔。該類魔主要是用來隱喻人對生成天地萬物物質平衡作用的破壞。如六十五回寫車遲國會元縣朝元村金、木、水、火、土五行成妖,禍害村人。后經查證,才知是村人丁炎、甘馀、慎漁父、穆樵父等,過分貪剝,追逐利欲,導致五行失衡。作者在本回篇首詩中所寫:“五氣朝元識者稀識時煉已筑根基。我強彼弱成災咎,主懦賓剛受侮欺。豈是妖魔生戶牖,多因調攝拗明醫。若能參透真經理,把握陰陽正坎離。”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 四、機變起滅渾天成--匠心獨運的結構特征
??? 本書結構基本遵依《西游記》而又有新的發展。前四回寫靈虛子經歷,近似于《西游記》前十四回對孫悟空、唐憎出身經歷的描寫。就故事主體部分而論,《西游記》是純以唐僧四眾足跡串連,各故事間多借唐僧凡胎饑餓和肉體引魔,三徒為之化緣救助串連,情節之間似連而實斷。《續西游記》則在《西游記》基礎上予以緊密化網絡化。其總的特點是利用暗明各兩條線索往復照應,以成一渾融無間的整體。兩條暗線:一條是孫悟空的機詐變幻之心,一條是唐僧八戒沙僧的蕪雜不凈多心。前者貫串始終,后者引起串連各個不同故事。兩條明線:一是比丘僧、靈虛子的東行護經;一是唐僧四眾東歸途中殺妖降魔過程。前者亦貫串始終,后者則呈現不同的發展階段。全書主體部分大體可分四個部分:五回至二十七回,寫唐僧四眾諸多不凈根因輾轉引致外界之魔,諸如蠹精、蛙精、麇精、柏精、龜精、鶴精、蛇精、蝎精、虎精、獅精等拐經騙經。其間穿插孫悟空兩盜金箍棒行動。
??? 二十八回至五十六回為第二部分,總的傾向是由外界之魔向心理欲念之魔的轉化。穿插孫悟空的三盜金箍棒行動。朱紫國安靖路蟒蛇嶺三尸、六欲、七情三妖,為人之愛惡諸念的外化形式。八百里火焰山滅后形成的七林,分別喻寫人之殺戮殘忍之心(黯黑甚林)、求富求貴之心(餓鬼林)、無事生非撥弄風波之心(嘯風林)、遭冤報復不平憤怒之心(淫雨林)、仇殺敵對之心(蒸僧林)、好潔惡穢之林、機械變詐之心(迷識林)。第八林三魔林總提以上惡心對人之害:消陽、鑠陰、耗氣三妖,實喻人受諸多惡心侵害,導致陰陽氣盡,無以為生。
??? 五十六回至六十九回為第三部分,由心理欲念之魔的象征向觀念思想的外化擴張。平妖里、西梁女國,以妖變的形式喻寫男女之欲的難以擺脫;元會縣卞學莊更強調世間欲愛的情思難斷。百子河孫員外九子成賊,喻寫人對錢財的貪得無厭。通天河老黿精,喻寫人對永恒生命追求的非正。元會縣靈鵲為患,喻寫人生的口舌風波之殃。
??? 六十九至九十九回為第四部分,由思想意念的外化轉向外在行為的喻寫。該部分發端于四大比丘下靈山(六十九回),推展于優婆五眾糾僧念(七十五回)。猴、鶴、猩化身的福緣、善慶、美蔚三妖君,既是僧眾四人行為的檢視坐標,亦喻山中隱居君子的沽名釣譽。慌張、孟浪及司視、司聽、逐香、逐味、具體、馳神“六鯤”妖魔,總寫人的各種念頭對人心靈的戕害。誠如八十八回總批所云:“六根邪魔、俱從動人。勿論惡念不可生,才動于善,魔亦乘之而入也……眼、耳、鼻、舌、身、意,能成魔道,又能放金光。迷則成狂,悟則成圣。六索鎖魔,只是一不動意耳。要之鎖魔又復生魔,不如收回本來,成一金剛不壞身也”(第497頁。)這一部分在全文既屬高潮,又趨向收束終結。由九十七回之丟禪杖,九十九回之滅機心,揭示全書創作主題。最后一回歸結全書,因大唐之寫實只有半回。“愿皇恩萬年永固,祝帝道億載遐昌”,實小說家慣用的套語。而全書的真實含意,卻在于表達“明心見性”的禪教真諦。
??? 【參考文獻】
??? [1]續西游記[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 [2]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M].北京:中華書局,1979.373.
??? [3]壇經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 原載:《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 收藏文章
??? 閱讀數[474]
??? 百年·紅樓夢 網絡文化與文學研究
??? 周訪問排行 月訪問排行 總訪問排行
??? 熱 鬧·喧 囂·惡搞的背后----當代《西游記》文化現象的反思
???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轉換
??? 西游記主旨與作者新探
??? 論《西游記》的原旨與接受
??? 從孫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記》對悲劇和喜劇的超越
??? 走進《西游記》,品味“丑”八戒
??? 生地何遷,姓名何緣,太乙何編?
??? “西游戲”與《西游記》的傳播
??? 佛、道在《西游記》中的地位--試述《西游記》的宗教意識
??? 《西游記》中的生命烏托邦
???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 如果您已經注冊并經審核成為“中國文學網”會員,請 登錄 后發表評論; 或者您現在 注冊成為新會員?
??? 諸位網友,敬請謹慎網上言行,切莫對他人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