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離開咸陽,此去遼水漫漫五千里,還未出門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將隔海茫茫,今生很難再次相聚。臨出門時母親又為我重新做了幾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無回,萬一死在路途中沒有干凈的衣服可以殮葬。也有征人犧牲被送回咸陽,軍中長官呈請皇上讓烈士本鄉(xiāng)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憐,身在外時將再沒有回來的日期,為此心里無限傷感,茫然駐馬停在遼水之邊。
注釋
如:動詞,去。
咸陽:古都城。
營家:軍中的長官。
題:上奏呈請。
王建在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曾在幽燕一帶度過了十多年的戎馬生涯,對邊疆戰(zhàn)士的生活極為熟悉,十分同情他們的痛苦,這首詩便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這兩句寫出征的戰(zhàn)士背井離鄉(xiāng),長途征戰(zhàn)。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別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對外戰(zhàn)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父母與兒子、妻子與丈夫、小孩與父親的生離死別,正是源于統(tǒng)治者的這些對外侵略戰(zhàn)爭。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一作‘塋冢’)各與題本鄉(xiāng)。”這兩句體現了遠征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即使死
展開閱讀全文 ∨,簡析王建在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曾在幽燕一帶度過了十多年的戎馬生涯,對邊疆戰(zhàn)士的生活極為熟悉,十分同情他們的痛苦,這首詩便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這兩句寫出征的戰(zhàn)士背井離鄉(xiāng),長途征戰(zhàn)。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別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對外戰(zhàn)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父母與兒子、妻子與丈夫、小孩與父親的生離死別,正是源于統(tǒng)治者的這些對外侵略戰(zhàn)爭。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一作‘塋冢’)各與題本鄉(xiāng)。”這兩句體現了遠征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鄉(xiāng),希望落葉歸根。句中的“白骨”與“塋冢”都是戰(zhàn)爭留下的凄涼的遺物,是殘酷戰(zhàn)爭的見證。凄涼的遺物與思鄉(xiāng)之情融匯在一起,讓人傷感莫名,表達了詩人對統(tǒng)治階級窮兵黷武的控訴與憤慨。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死的尚有“白骨”“歸咸陽”,活著的只能隔著遼水空望家鄉(xiāng)。他們只能期望有一天戰(zhàn)死沙場后,自己的遺骸能夠被幸運地送回長安。遠征戰(zhàn)士的悲哀,在這字里行間表現得很濃烈。
此詩筆力遒勁,意境蒼涼,讀來令人心摧骨折、肝腸欲絕。▲
,參考資料:完善
1、 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頁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