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
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
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
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
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
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后開。
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
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
譯文
已在外漂泊多年,年紀大了還不能懷鄉。
在門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說是從故鄉來的。
皺著眉頭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一起飲酒。
情意懇切的詢問舊朋友,詳細周到地問起孩子們。
衰微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兒,哪個去觀賞園池亭臺?
舊日的庭園如今是否依然存在?新樹也該會栽上了。
柳行植得疏密合適,茅草房修剪得有寬有窄。
從哪里移來的竹子?又栽種了幾棵梅樹?
渠溝里不該斷絕水流,愛生青苔的石頭是否依舊?
院中的果實哪一種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種后開?
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詢問,為我回答不要
這是一首思鄉詩。作者在外居官多年,思念故鄉之情油然而生。這時,遇見了家鄉來的人,便殷勤問起親戚朋舊、居室池臺、園林植樹等情況,表達了戀念故鄉的情思。
這首詩是寫王績績在他鄉遇到故人,內容雖然質樸平淡,但是意境雋永。開篇便營造了一種意境,將讀者帶人詩人寄居的大都當中。根據后人考證,此處所說的旅泊多年的城市應當是長安城,城里車水馬龍、房屋鱗次的繁華留住了詩人的腳步,所以詩人才有感而發,到老了仍然沒有想著回家。
詩寫得頗有意境,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帶到詩人寓居的他鄉京城里。這兒房屋鱗次櫛比,車水馬龍,以致詩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沒有想回故鄉,然而“樂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是一首思鄉詩。作者在外居官多年,思念故鄉之情油然而生。這時,遇見了家鄉來的人,便殷勤問起親戚朋舊、居室池臺、園林植樹等情況,表達了戀念故鄉的情思。
這首詩是寫王績績在他鄉遇到故人,內容雖然質樸平淡,但是意境雋永。開篇便營造了一種意境,將讀者帶人詩人寄居的大都當中。根據后人考證,此處所說的旅泊多年的城市應當是長安城,城里車水馬龍、房屋鱗次的繁華留住了詩人的腳步,所以詩人才有感而發,到老了仍然沒有想著回家。
詩寫得頗有意境,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帶到詩人寓居的他鄉京城里。這兒房屋鱗次櫛比,車水馬龍,以致詩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沒有想回故鄉,然而“樂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繼續讀下去就可以發現“故鄉”始終魂牽夢繞在詩人心中。詩人忽然在自己門前遇到了多年不見的故鄉人,久別重逢,彼此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情不自禁地緊握著對方的手。接著客人被熱情地請進了屋子,賢淑的主婦迅速準備好了洗塵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談十分親熱融洽。主人一個勁地詢問著故鄉的事。他首先問起親朋好友,連他們的孩子都仔仔細細地詢問到了。
接下去,到詩人開始詢問自己的宗族的近況。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鏡記》的作者,此外還有弟兄四人。王通死于大業年末,他的兒子王福畤(王勃之父)、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績作這首詩時,大都在故鄉,因此王詩說“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
接著,詩人一連提了許多問題,問到舊居、栽樹、建房、種竹、植梅、渠水、石苔、園果、林花等等。而這一連串的提問,在表現了詩人關心故鄉親人的的迫切心情的同時,在人們的眼前呈現出一幅幅自然風景和社會生活圖畫。最后,詩人以叮囑故人回答不要有顧慮和表示自己將告老回鄉作結,娓娓動聽,余韻無窮。王績受老莊思想影響較深,他的不少詩作盡管流露出對封建禮教羈束的不滿,但也往往表現出遺世獨立、消極隱遁的思想。讀罷這首詩,使人感到王績一生雖有逃避醉鄉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說的“長昏飲”,而是也有清醒和熱愛生活的一面的。
詩中此處所用的連續提問法是很有藝術特色的,這類詩文形式復原了先秦以及秦漢文學詩歌常用的形式,例如《詩經》的《行露》當中,雖然只有十五句,卻連用九個問句,以增強文字語氣,強調人物情感。本詩也用了類似的連續提問法,雖然跟古詩文用途不同,但是卻充分強調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悵與激動共存的的情緒。
不過,詩人雖然情緒激動,滿心渴望了解家鄉一草一木的變化,但是他卻在最后四句當中訴說了自己的意愿。雖然羈旅在外只能問故人家鄉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著不久就回到家鄉。親自去走訪曾經去過的地方,游戲于田野故園當中,以解多年思鄉之苦。
全詩質樸自然,并無雕砌的痕跡,平淡中見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言淺而韻味無窮,一掃初唐詩壇的迤邐浮華的靡靡風氣,正是王績詩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塞梅著花未”顯然是受了王績此詩的影響。特別是前兩句和最后一句,與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意思幾近相同,末句同樣采用提問法。但是,王維的《雜詩》所表達的鄉情寄托在“塞梅”之上,而王績的這首詩寄托情感的意象卻比較多。
王績的思想雖然受老莊影響頗深,不少詩作都流露出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渴望自由遺世的意思,這首詩亦有些許逃避的意思。然而,詩中的畫面和真情卻打動人心,充滿了對人情事理的熱愛和依戀,顯然并非牢騷之作,實則讀來娓娓動人,余韻不絕。
▲
參考資料:完善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詩鑒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8:第5-6頁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