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在這晴朗的夜晚,洞庭湖上沒有風,也沒有沉沉暮靄,清澈的湖水猶如潔白的綢緞。
遠望君山只看到一點的青色,景色倒映水中好似是湘水女神面對著明鏡在梳頭。
若說是湘女對明鏡,為何還不把鏡子收起來?仔細一看,卻是青山對綠水,山也悠悠,水也悠悠。
浩浩洞庭湖水順著長江滾滾的春水東流而下吧!讓江水沖去自己無窮無盡的愁苦。
注釋
岳陽樓:湖南岳陽縣城西門樓,正對洞庭湖,遠望君山,自唐以來為有名的游覽勝地,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據傳舊址是三國時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臺,始建于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唐開元四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貶
開篇破題,并點明時間,寫詩人登上岳陽樓時最先所見之景;三、四句寫遠景,寫君山之小與君山樹木的蔥蘢,都是望中所見;五、六句寫詩人從遐想中醒來,只覺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閑適極了;結尾兩句,人筆鋒一轉,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擴展到了整個洞庭湖,并且直抒感情,以情結景。全詩以白描的手法,寫君山的景色,化人我于一體,熔古今于一爐,通俗而又深沉,清新而又自然。
“洞庭無煙晚風定,春水平鋪如練凈”兩句總寫登樓望湖所見景象,這是詩人登上岳陽樓時所獲得的第一眼印象。“無煙”二字含蘊豐富,既寫出湖面的空明澄碧,又暗指雖是傍晚登樓,但因無霧,視線很好,為望君山做好了鋪墊。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開篇破題,并點明時間,寫詩人登上岳陽樓時最先所見之景;三、四句寫遠景,寫君山之小與君山樹木的蔥蘢,都是望中所見;五、六句寫詩人從遐想中醒來,只覺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閑適極了;結尾兩句,人筆鋒一轉,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擴展到了整個洞庭湖,并且直抒感情,以情結景。全詩以白描的手法,寫君山的景色,化人我于一體,熔古今于一爐,通俗而又深沉,清新而又自然。
“洞庭無煙晚風定,春水平鋪如練凈”兩句總寫登樓望湖所見景象,這是詩人登上岳陽樓時所獲得的第一眼印象。“無煙”二字含蘊豐富,既寫出湖面的空明澄碧,又暗指雖是傍晚登樓,但因無霧,視線很好,為望君山做好了鋪墊。
“君山一點望中青,湘女梳頭對明鏡”二句則具體寫望君山。“一點”,既是視覺的直感,也起了襯托作用,突出了湖的廣闊浩森,因而樓上望山,不過“一點”而已。“青”字則寫出了山的生氣,暗應上句的“春”字。
“鏡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兩悠悠。”二句緊扣上句寫湖光山色相映,開闊渺遠,悠悠無限。既寫湖山之景,也寫詩人登樓縱望之時,悠悠不盡之情。詩人從遐想中醒來,愁思渺邈,只覺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閑適極了。此二句之寫景也為下兩句直抒情懷打下基礎。
最后,全詩用“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萬古愁”作結,詩人筆鋒一轉,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擴展到了整個洞庭湖,由寫景轉入抒情。這兩句含蘊豐富,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余地。君山、岳陽,是長江水流出洞庭的湖口,因而,“流下春江去”是寫實,但作者卻以水喻愁,巧妙化用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和李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的詩意,將自己的身世感慨,思鄉之念融入詩中,使詩情由清淡而濃烈、深沉、激憤,表現出更豐富深廣的主題。
此詩為登臨觀景之作,描寫的主線隨活動順序漸次展開:由登樓望湖,由湖及山,轉而山光水色綜寫,最后以抒情作結。線條清晰,層次分明。詩境空闊疏淡,語言清麗流暢,表現出明初詩風的一些特點。▲
,參考資料:完善
1、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名詩鑒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226-227頁 2、 羊春秋,何嚴編著,明詩精華二百首,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10,第40頁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