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于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但欲求死,不復(fù)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未幾,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qū)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zhuǎn)四明、天臺,以至于永嘉。
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jīng)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shù)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zhì)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shù)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尸中,舟與哨相后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guān)外,為一卷;發(fā)北關(guān)外,歷吳門、毗陵,渡瓜洲,復(fù)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所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qū),雪九廟之恥,復(fù)高祖之業(yè),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fù)何憾哉!復(fù)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譯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統(tǒng)率全國各路兵馬。當時元兵已經(jīng)逼近都城北門外,交戰(zhàn)、防守、轉(zhuǎn)移都來不及做了。滿朝大小官員會集在左丞相吳堅家里,都不知道該怎么辦。適逢雙方使者的車輛往來頻繁,元軍邀約宋朝主持國事的人前去相見,大家認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禍患。國事到了這種地步,我不能顧惜自己了;估計元方也許可以用言詞打動。當初,使者奉命往來,并沒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虛實,回來謀求救國的計策。于是,辭去右丞相職位,第二天,以資政殿學(xué)士的身份前往。
剛到元營時,據(jù)理抗爭,言詞激昂慷慨,元軍上下都很驚慌震動,他們也未敢立即輕視我國
展開閱讀全文 ∨《指南錄》是文天祥寫從被扣元營到返回溫州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的—部詩集。本文是他為詩集寫的后序,敘述出使元軍、被驅(qū)北行、中途逃脫、輾轉(zhuǎn)回到永嘉的艱險遭遇,表現(xiàn)了作者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
本文的語言十分講究。從句法上看,駢散結(jié)合、靈活多變;從詞法上看,大量同義動詞的運用和“死”字的22次重復(fù)出現(xiàn),準確地表現(xiàn)了作者顛沛流離的艱辛和遭遇困厄的苦況。
結(jié)合敘述進行抒情、議論是本文的特點。如先寫他臨危受命,時“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再寫他被迫北上,本應(yīng)自殺,因“將以有為”,才“隱忍以行”;然后寫他逃出敵營,奔走救國,歷盡艱險的悲慘遭遇。以敘為主,富情于敘;隨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指南錄》是文天祥寫從被扣元營到返回溫州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的—部詩集。本文是他為詩集寫的后序,敘述出使元軍、被驅(qū)北行、中途逃脫、輾轉(zhuǎn)回到永嘉的艱險遭遇,表現(xiàn)了作者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
本文的語言十分講究。從句法上看,駢散結(jié)合、靈活多變;從詞法上看,大量同義動詞的運用和“死”字的22次重復(fù)出現(xiàn),準確地表現(xiàn)了作者顛沛流離的艱辛和遭遇困厄的苦況。
結(jié)合敘述進行抒情、議論是本文的特點。如先寫他臨危受命,時“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再寫他被迫北上,本應(yīng)自殺,因“將以有為”,才“隱忍以行”;然后寫他逃出敵營,奔走救國,歷盡艱險的悲慘遭遇。以敘為主,富情于敘;隨后以抒情為主結(jié)合敘事,又間斷插入議論,使敘事、抒情、議論渾然一體,表現(xiàn)了作者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氣和面對山河破碎的亡國之痛。
南宋末年,激烈的民族矛盾激發(fā)了許多人的愛國感情,寫出了一些愛國主義的作品。本文就是這樣的作品。它記敘了作者出使元營與敵抗爭的情況及脫逃南歸的艱險經(jīng)歷,表達了作者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萬死不辭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文和《指南錄》中的一些詩為人們廣泛傳誦,多少年來成為許多愛國志士堅持斗爭的思想武器。▲
,本節(jié)內(nèi)容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wù)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自然段意全文共6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敘出使元營所遭遇的種種磨難。
其中1~3段重在記敘,第4段以抒情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講自己是在“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的嚴重形勢下出使北營的。再講自己當時的心情是:“不得愛身”,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其意圖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營大致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第二階段是“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不得歸矣。”第三階段是“未幾……北驅(qū)
本文的藝術(shù)特色,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記敘、說明、抒情相結(jié)合。
就全篇看,第一部分(1—3自然段)側(cè)重記敘,第三部分(5—6自然段)以說明為主,第二部分則突出抒情。事實上三者往往融為一體,很難截然分開,而三者結(jié)合的方式又不一樣。有的在記敘的基礎(chǔ)上抒情。如第二自然段記敘“初至北營”“予羈縻不得還”及“被驅(qū)北往”三個階段不同形式的斗爭之后,接著寫“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這兩句反映了作者矛盾的心情:既想以一死報國,又想以有生之年繼續(xù)求救國之策。“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尤為復(fù)雜:有對含笑就義的“昔人”南霽云的緬懷,有對自己的策勵,有中興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fēng)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fēng)、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