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院題名記

司馬光〔宋代〕〔〕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弊,萃於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於名者,猶汲汲於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慶歷中,錢君始書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滅。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曲。”嗚呼!可不懼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古代沒有專門來規勸君王的官職,從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從事手工業和從商的人,都可以規勸君王。(等到)漢朝興盛開始,才有了諫官的稱號。  將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內的百姓,國家社稷的得與失,優勢和弊病,都交萃于諫官身上,讓他正確地將一切說出來。(諫官)的責任相當重啊!要當好一個諫官,(應當)注意重要的方面,舍棄細微的地方;把情況緊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緊的事放在后面;只為國家作貢獻而不要將自己放在國家前面。那些在名聲方面急切的人,一定會在利益方面貪圖。(如果這樣成為一個諫官的話)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遠呢?  天禧初年的時候,真宗下詔設立諫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這篇散文敘述了諫官的來歷,闡明了諫官的責任和應具備的品德以及諫官石刻的由來,告誡諫官們要恪盡職守。全文結構簡短,層次鮮明,筆鋒犀利。   開頭“古者諫無官”,用意不在此,而是為了說明“無不得諫者”。相傳堯時曾設鼓于庭,使民擊之以進諫。古時雖無諫官。但人人都可以進諫。到了漢代,才開始設置諫議大夫,專掌指陳朝政缺失之職。行文至此,從“無(諫)官”到“置(諫)官”,說明了諫官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接下來關于諫官“為任亦重矣”的議論,就是水到渠成之筆。既然責任重大,身為諫官,就有個怎樣盡職的問題,作者是從方法和品德兩方面來闡述的:就方法講,“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 展開閱讀全文 ∨,這篇散文敘述了諫官的來歷,闡明了諫官的責任和應具備的品德以及諫官石刻的由來,告誡諫官們要恪盡職守。全文結構簡短,層次鮮明,筆鋒犀利。   開頭“古者諫無官”,用意不在此,而是為了說明“無不得諫者”。相傳堯時曾設鼓于庭,使民擊之以進諫。古時雖無諫官。但人人都可以進諫。到了漢代,才開始設置諫議大夫,專掌指陳朝政缺失之職。行文至此,從“無(諫)官”到“置(諫)官”,說明了諫官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接下來關于諫官“為任亦重矣”的議論,就是水到渠成之筆。既然責任重大,身為諫官,就有個怎樣盡職的問題,作者是從方法和品德兩方面來闡述的:就方法講,“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就品德講,當抱定不為自身謀名逐利的宗旨。“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諫官本無什么實權,看上去與“利”沒有什么關系;但諫官的名聲很重要,聲名狼藉的諫官,不能取信于人。以上僅一百字的篇幅,行文卻周詳,面面俱到,文字簡潔利落。最后以天禧、慶歷、嘉祐三個年號冠頭,將設置諫官、諫院題名、易版為石三件事交代得清清楚楚。四十個字,跨越四十余年,可謂惜墨如金。   文章起筆突兀,收筆凜然,為文章增色不少。作者記諫院題名,落筆首句卻是“古者諫無官”,不讀下文,讀者不知道從何說起,陡峭之筆,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收筆“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曲”,面對后人“歷指其名”作不留情面的評判,人人凜然生畏。誠如作者所言,“可不懼哉”。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敢于直諫,體現了不阿諛奉承,舉忠斥奸,不為身謀的精神。作者曾說自己平生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事是不能對人講的,其廉潔奉公、以節儉為樂的品德,一直被人傳頌,而這篇散文則是他這一品質的表現。▲,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第1237-1238頁
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敘述了諫官的來歷,闡明了諫官的責任和應具備的品德以及諫官石刻的由來,告誡諫官們要恪盡職守。全文結構簡短,層次鮮明,筆鋒犀利。
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元年(1038)進士,簽判武成軍,累遷大理寺丞、起居舍人。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之中知諫院。神宗......[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