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柳宗元〔唐代〕〔〕

  將為穹谷嵁巖淵池于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咸無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于是乎在。

  永州實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貍鼠之所游。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

  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望其地,且異之。始命芟其蕪,行其涂。積之丘如,蠲之瀏如。既焚既釃,奇勢迭出。清濁辨質,美惡異位。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紆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游。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于堂廡之下。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咸會于譙門之內。

  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或贊且賀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山原林麓之觀歟?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壁,編以為二千石楷法。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如果打算在城邑營造幽谷、峭壁和深池,那就必須運載山石,開鑿山澗溝壑,逾越險阻,耗盡人力,才可能辦到。可是要想有那種天造地設的景致,則不能做到。而不必耗費民力,順應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這種在過去很難辦到的事情,如今在這里出現了。

  永州在九嶷山麓,最初在這里測量規劃的人,也曾環繞著山麓建起了城市。這里有山石,卻被茂密的草叢遮蔽著;這里有清泉,卻埋藏在污泥之下,成了毒蛇盤踞,貍鼠出沒有地方。嘉樹和惡木,鮮花與毒草,混雜一處,競相瘋長。因此被稱為荒涼的地方。

  韋公來到永州,過了一個月,州政大治,沒有多少事情。望著這塊土地,感到它很不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鑒賞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記述了韋使君修建新堂的過程和前后的深刻變化,贊頌了他居高望遠,順應民情,鏟除殘暴,廢除貪污,保護賢良和富民的政策。這些過譽之詞實則表現了柳宗元對如何作好一方官員的看法,寓示了在被貶謫的困苦中他仍然堅持政治改革的主張和理想,表現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本文先由反面設喻,導入本題;中段重在寫景,末段重在頌人。寫景詳明,處處為下文伏筆;頌人汩汩濤濤,層層推進,句句與上文呼應,前后渾為一體。文章立意新穎,結構嚴密。文中穿插賦體(駢散互見),極力鋪陳,著力渲染,文如行云流水,辭采清麗,畫面鮮明,語言灑脫,音韻優美,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優秀散文。金圣嘆評論此文:“奇特在起筆,斗地作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記述了韋使君修建新堂的過程和前后的深刻變化,贊頌了他居高望遠,順應民情,鏟除殘暴,廢除貪污,保護賢良和富民的政策。這些過譽之詞實則表現了柳宗元對如何作好一方官員的看法,寓示了在被貶謫的困苦中他仍然堅持政治改革的主張和理想,表現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本文先由反面設喻,導入本題;中段重在寫景,末段重在頌人。寫景詳明,處處為下文伏筆;頌人汩汩濤濤,層層推進,句句與上文呼應,前后渾為一體。文章立意新穎,結構嚴密。文中穿插賦體(駢散互見),極力鋪陳,著力渲染,文如行云流水,辭采清麗,畫面鮮明,語言灑脫,音韻優美,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優秀散文。金圣嘆評論此文:“奇特在起筆,斗地作二反一落,如槎椏怪樹,不是常觀”。論議部分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政治觀點。更是難能可貴,文如其人,作者本人也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文章分為三段。在第一段中,作者間接表述了對永州奇異風光的深刻印象。生長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的柳宗元,認為在城郊之中很難出現那種峭壁深谷的奇異景觀,如果用人工修造出來,則“疲極人力”。大概柳氏在長安見過這樣的人工勝景,而深知其耗費之巨。永州的奇景,自然而成,令他感嘆,“昔之所難,今于是乎在”。這個起段,是全篇拓展文意的基礎。段中的幾個短句,如:“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讀來簡潔精煉,表現出作者運用文字的工力。

  下一段,作者簡略描摹出永州州治所在的自然景觀:“永州實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貍鼠之所游。”

  唐朝時的永州,轄地包括了現在湘、桂兩省的交界地區,為零陵(約當今湖南零陵、東安)、祁陽(約當今湖南祁陽、祁東)、湘源(約當今廣西湘源)三個縣。永州府所在地是零陵,正在九嶷山西北麓。這一帶是丘陵山區,氣候溫和濕潤,唐朝時尚是人煙稀少、荒涼冷僻的未開化地區,草石相雜,水土交融,蟲獸盤桓,自然景色十分秀麗。但當時之人似乎不欣賞過份天然的去處,厭其雜亂無章,草木橫生。柳氏的評價,反映了這種審美觀:“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茂盛的樹木中有惡木,絢麗的花草中有毒花,好壞雜居,善惡難分,實在不是一個清新潔凈的去處。在這里,柳宗元的寫景包含了更深的含意,暗示了他對朝政的貶斥和人生愛憎之情,是畫龍點晴之筆。新來的刺史韋公對“新堂”之地的價值幸而有鑒賞力,“望其地,且異之。始命芟其蕪,行其涂。”從這里開始,新堂才被開發出來。韋公不僅有認識,更有行動,動員人力進行修葺,按照人的審美觀改善環境,使自然景觀煥然一新,悅目怡人。于是“清濁辨質,美惡異位”。盡管唐朝的改革者均罹不幸,命運多舛,但柳宗元對他的政治抱負始終懷有美好的向往和實現的愿望。所以,文中此處借“新堂”的“清濁美惡”,憧憬著改革派的政治理想。治理后的“新堂”,柳氏作了一番描寫:

  “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游。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于堂廡之下。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咸會于譙門之外。”全段的敘寫,恰當地運用擬人、比喻的寫景手法,先由內及外,再由近及遠,把一處風光佳景的新意表達得恰成氣象。文字短促而有力,概括了柳宗元的語言風格。

  以上兩段,先是喟嘆自然美的鬼斧神工,又對自然美的不合諧產生疑問,由物及世,由物及人,可見下筆之前成竹在胸,先揚而后抑,復而別開洞天,表達了柳宗元寫景的真實寓意。

  最末一段,柳宗元別出機抒,從韋公身上引出聯想,夾敘夾議,抒發他的善政益民的封建吏治思想:“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

  柳宗元在這里所用的反詰句,可知文章雖是寫“新堂”,但不全為寫“新堂”。四個反詰句的排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全文立意的點晴之筆,它突然而來又待機已久,與前面文字有著密切關聯。柳氏認為韋公治理“新堂”,足以反映韋公的遠大志向,所謂“視其細知其大也”,事情雖細微,卻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格操品之大節。“美、仁、清、廉”都是封建道德的核心思想,柳宗元把“新堂”的景觀和韋公的吏治最終聯貫到這些思想上來,期望以此為“二千石楷法”。明確地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和寄望。▲

,

參考資料:完善

1、 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鑒賞辭典》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2、 傅德岷.《古文觀止鑒賞》:崇文書局,2010 3、 關永禮.《唐宋八大家鑒賞辭典》:北岳文藝出版社,1989
創作背景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寫于作者任職永州的第七年(811)左右。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當時湖南零陵地區的生態面貌,贊賞當地官吏治理自然、陶冶身性的美好追求。柳氏以此褒美善政,也借韋使君的政績,謳歌進步的政治理想。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九年(793)進士,曾為監察御史。唐順宗時為禮部員外郎,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集團。這個政治改革集團,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