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寘序

歐陽修〔宋代〕〔〕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凄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嘆息,雌雄雍雍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嘆也。喜怒哀樂,動人必深。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及從蔭調,為尉于劍浦,區區在東南數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異宜。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于琴亦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曾經得了憂勞的病癥,退下來閑居,沒有醫治好。后來在朋友孫道滋那里學習彈琴。學習了五聲和幾支樂曲,時間一長覺得很快樂,不知道那疾病還在自己身上呢。

  彈琴作為一種技藝,是很小的了。等這技藝到了極點,大的是最低的聲音,小的是最高的聲音,按著琴弦迅急彈奏,聲調便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聲音急促的,顯得很凄慘;聲音和緩的,顯得很舒暢。有時好像山崩石裂,泉水從高山上涌出來,又好像夜晚發生了大風大雨;有時像曠夫、寡婦的嘆息聲,又好像和睦的雌鳥、雄鳥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憂慮悠遠的思緒,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遺音;它的悲慘、愁悶、感慨、憤激,就是孤兒伯奇、忠臣屈原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本文是歐陽修為好友楊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贈序。文章開篇后用較大的篇幅寫作者自己學琴、愛琴的經歷以及琴聲對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敘述為好友楊寘送行。全文結構嚴密,首尾呼應,情感表達含蓄、委婉。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寫學琴?!坝鑷L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不能治”,言憂郁之深,“即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學琴竟然治好了,用藥物不能治的“幽憂之疾”,這就巧妙地把“琴”和“疾”聯系了起來。琴聲能使人達到忘我的境界,一切憂愁自然煙消云散了,“幽憂之疾”自然樂而忘懷了。琴可治疾,故而臨別贈琴、說琴。

  第二段,寫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本文是歐陽修為好友楊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贈序。文章開篇后用較大的篇幅寫作者自己學琴、愛琴的經歷以及琴聲對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敘述為好友楊寘送行。全文結構嚴密,首尾呼應,情感表達含蓄、委婉。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寫學琴?!坝鑷L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安荒苤巍?,言憂郁之深,“即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學琴竟然治好了,用藥物不能治的“幽憂之疾”,這就巧妙地把“琴”和“疾”聯系了起來。琴聲能使人達到忘我的境界,一切憂愁自然煙消云散了,“幽憂之疾”自然樂而忘懷了。琴可治疾,故而臨別贈琴、說琴。

  第二段,寫琴聲。作者首先寫琴聲和人思想感情的聯系:“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凄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琴聲千變萬化,使人“凄然”悲傷,又使人“舒然”歡暢。接著,作者用各種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琴聲所表達的各種感情:“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到也”,這是寫琴聲的高吭、悠揚、凄厲;“如怨夫寡婦之嘆息”,寫琴聲的幽傷、哀怨;“雌雄雍雍之相鳴”,寫琴聲的婉囀、和諧。這樣比喻琴聲,作者似乎覺得還不夠,又用更神奇的想象進行描繪:琴聲所抒發的“憂深思遠”的感情,好像“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琴聲所抒發的“悲愁感憤”的感情,好像“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嘆”,所以“喜怒哀樂,動人必深”;琴聲所抒發的“純古淡泊”的感情,“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這一系列的排比形容描繪寫出了琴聲的清高,典雅和深沉,這正是琴聲和琵琶、洞簫、古箏等的不同之處。琴聲的“憂深思遠”、“悲愁感憤”、“純古淡泊”,是作者此時和友人楊寘感受最深的。這段末尾寫出琴聲的感人作用:“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它可以消散憂悶,抒發幽思,使人進入無憂無慮的境界。

  第三段,寫贈琴。首先描寫介紹楊寘的情況:“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寫其懷才不遇;“及從蔭調,為尉于劍浦。區區在東南數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寫其官職低微,任所途遠,內心不平;“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異宜”,寫其多病、少藥、不服飲食;“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作者實在放心不下,但卻又無能為力,只有贈琴,“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于琴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末尾幾句不僅點出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更主要闡明自己說琴、贈琴的原因。琴聲醫治了自己的“幽憂之疾”,但愿琴聲伴隨友人到數千里之外,以平和友人憂郁之心,治療友人的多疾之體。

  文章在描寫操琴及聲響效果上,運用了比喻、象征等一系列的手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以描繪、烘托,仿佛使讀者身臨其境,去聯想、去揣摩。另外,作者在形象基礎上又加以對歷史的聯想,可謂于琴聲中發思古之幽情。全文寫得含蓄真切,讀來十分感人。對琴聲的描寫,形象、生動。文筆也富于變化,并帶有較為濃厚的感情色彩?!?/p>,

參考資料:完善

1、 呂晴飛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第624-626頁
創作背景
本文是歐陽修為好友楊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贈序。文章開篇后用較大的篇幅寫作者自己學琴、愛琴的經歷以及琴聲對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敘述為好友楊寘送行。全文結構嚴密,首尾呼應,情感表達含蓄、委婉。本文分三段。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修幼年喪父,家貧力學。天圣八年(1030)進士及第,為西京(今河南洛陽)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與錢惟演、梅堯臣、蘇舜......[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