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譯文
讀書人的立身行事獨特,符合道義罷了。不理會別人的贊譽或批評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實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評他,仍堅定執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國一州的人批評他,仍堅定執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個天下只有一人罷了。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評他,仍堅定執行而不迷惑的,則千百年來只有一人罷了。像伯夷這樣的人,是窮盡天地,經歷萬世也不回頭的人。(與他比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寬廣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當殷商要滅亡而周要興盛時,微子這樣的賢人都抱著祭祀的器具離開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領天下的賢士和諸侯前去進
展開閱讀全文 ∨這篇文章主要是贊揚伯夷的“特立獨行”、“信道篤而自知明”的精神,嚴厲批評當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為是非的處世態度。“特立獨行”既是對伯夷的稱頌,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則,表現了他不與世俗同流的精神。全文以論為主,語氣連貫,氣勢非凡,運用排句,更見力量。
全文短小精悍,由三段組成。
首段提出中心論點:對“士”的要求“特立獨行”“不顧人之是非”“信道篤而自知明”。立身行事,絕對不可以人云亦云,是“士”對待外界環境總的態度;不顧別人的抨擊、議論,是對外界反應采取獨立的看法,乃“特立獨行”的具體化;有堅定的信念又了解自己,是對內心天地的要求,也是挖掘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篇文章主要是贊揚伯夷的“特立獨行”、“信道篤而自知明”的精神,嚴厲批評當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為是非的處世態度。“特立獨行”既是對伯夷的稱頌,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則,表現了他不與世俗同流的精神。全文以論為主,語氣連貫,氣勢非凡,運用排句,更見力量。
全文短小精悍,由三段組成。
首段提出中心論點:對“士”的要求“特立獨行”“不顧人之是非”“信道篤而自知明”。立身行事,絕對不可以人云亦云,是“士”對待外界環境總的態度;不顧別人的抨擊、議論,是對外界反應采取獨立的看法,乃“特立獨行”的具體化;有堅定的信念又了解自己,是對內心天地的要求,也是挖掘“特立獨行”的力量源泉。
第二段緊扣中心論點展開論述,贊嘆伯夷“特立獨行”,不被世俗所困。可分三層。第一層就“不顧人之是非”闡發、議論。全家人都指責他不對,仍能堅持不動搖的人,是很少的,“一國一州非之”“舉世非之”卻“力行不惑者”,則“天下一人”“千百年乃一人”也。謂“不顧人之是非”之難。第緊承前意,提出伯夷之名,予以高度評價。伯夷,乃“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因此,日月沒有他光明,泰山沒有他高峻,天地沒有他宏大。先頌后敘,以伯夷、叔齊“叩馬而諫”,“餓死首陽山”的事例印證“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第三層,點出他們能這樣做,沒有別的想法,原因在于“信道篤而自知明”。
第三段,聯系現實,總結全文,提出伯夷“特立獨行”精神對后世的影響。“今世之所謂士者”則是與伯夷完全不同,普通人贊美他,就自以為了不起;毀壞他,就以為自己不行,而伯夷、叔齊卻與眾不同,敢于“非圣人而自是”,而“圣人乃萬世之標準”,并不因伯夷的反對,就丟掉其“圣”。在作者眼里,伯夷最可貴之處就在于“非圣人而自是”,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圣人乃萬世之標準”,這句話是為了表明作者對圣人的崇敬,可見作者并不否定周武王伐紂之偉業。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主要是采用前呼后應,對比、遞進的方法。篇首揭露“士之特立獨行”,篇末仍以“特立獨行”結束。第二段有“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后面則有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與之呼應。第三段寫殷、周交替之際,殷紂王的庶兄微子,抱著祭祀祖先的用具,到武王軍前投誠,武王伐紂,未嘗聞有非之者,跟伯夷、叔齊“乃獨以為不可”,寧愿餓死,也不吃周粟對比,以強調伯夷、叔齊“特立獨行”、“不顧人之是非”。從不顧人之是非,說到不顧一家、一國、一州、天下之人是非,再說到不顧天地萬世之對錯,逐層推進,從而突出伯夷、叔齊的特立處。▲
,參考資料:完善
1、 羅斌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 第一卷: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01:第38-39頁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