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唐代〕〔〕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連日雨后,樹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煙冉冉升起。燒好的粗茶淡飯是送給村東耕耘的人。
廣闊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飛;田野邊繁茂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的啼聲。
我在山中修身養性,觀賞朝槿晨開晚謝;在松下吃著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葷腥。
我已經是一個從追名逐利的官場中退出來的人,恐怕連海鷗也不會猜疑了。

韻譯
空林久雨,煙火緩升,午飯做完,馬上給在東邊田里干活的人。
廣闊的水田,飛起幾只白鷺;繁茂蒼翠的林中傳來婉轉鳥鳴。
深居山中,望著槿花的開落以修養寧靜之性;松下長吃素食,采摘露葵佐餐。
我已是一個與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積雨輞川莊作》是王維田園詩的代表作,被選入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

  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優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藜:一種草本植物,嫩葉新苗皆可食。菑:已開墾一年的土地,這里泛指田畝。首聯是說,連日雨后,樹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煙冉冉升起。燒好的粗茶淡飯是送給村東耕耘的人。

  首聯寫田家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積雨輞川莊作》是王維田園詩的代表作,被選入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

  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優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藜:一種草本植物,嫩葉新苗皆可食。菑:已開墾一年的土地,這里泛指田畝。首聯是說,連日雨后,樹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煙冉冉升起。燒好的粗茶淡飯是送給村東耕耘的人。

  首聯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正是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菑——東面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里勞作了。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致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活動的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頷聯是說,廣闊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飛;田野邊繁茂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婉轉的啼聲。

  頷聯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看吧,廣漠空濛、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嫻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的甜美。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系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婉轉。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華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朝槿:即木槿,落葉灌木,夏秋之際開花,朝開暮謝,古人以為人生無常的象征。露葵:即綠葵,一種綠色蔬菜,可以煮來佐餐。頸聯是說,我在山中修身養性,觀賞朝槿晨開暮謝;在松下吃著蔬食,和露折葵不沾葷腥。

  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蔬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寂寞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尾聯是說,我已經是一個從追逐名利的官場中退出來的人,而鷗鳥為什么還要猜疑我呢?

  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的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于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的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與鷗鳥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致,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好;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贊賞這首詩深邃的意境和超邁的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

,

參考資料:完善

1、 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89-90 2、 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72-174,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后期的作品。王維后期的詩,主要寫隱居終南山、輞川的閑情逸致的生活。《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貶官濟州時已經有了隱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的政局變化,他漸漸覺得仕途生活壓抑、黑暗,理想也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沒有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深了。王維是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他的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于是,后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后期的作品。王維后期的詩,主要寫隱居終南山、輞川的閑情逸致的生活。《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貶官濟州時已經有了隱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的政局變化,他漸漸覺得仕途生活壓抑、黑暗,理想也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沒有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深了。王維是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他的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于是,后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九歲知屬辭,十九歲應京兆府試點了頭名,二十一歲(開元九年)中進士。任大樂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規表演黃獅子舞被貶為濟州(在今山東境內)司功......[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