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三次做出入皇宮的官,四次做到九卿高官,試問書生,你有什么屈辱之處?又有什么榮耀和美名?朝中那些親近寵貴的金、張之流,他們的后代能夠身服綺儒紈袴,冠戴貂尾纓飾,還不是由于他們會“篤敬寤主”,干些拍馬逢迎的勾當嗎?而書生你既沒有汗馬功勞、又不會寫些歌功頌德的辭賦獻給皇帝,也不會用儒家經書去走送官的捷徑。所以沒有他們顯貴。
既然這樣,要像漢代蜀人嚴君平那樣,在成都開個問卦店鋪,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漢末年的隱士鄭子真那樣在山谷里種田,火炭有不能再燃的時候,有可以取暖的時候,人有顯貴與輕賤之分,不如學習、傳授佛學,無所牽掛、無所名利。
注釋
行香子
從詞題“寓意”來看,這是篇首自我嘲弄、自我哀怨、自我比況并自我排遣的作品。而在自我排解中,似乎還表現出一種自信、自豪,并頗帶一點傲骨的韻致。“三人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蘇軾一生至此已三次進人朝廷作皇帝的近侍之官了。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自登州太守以禮部郎中召回注京,遷中書舍人、任翰林學士知制浩兼侍讀;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在杭州太守任時,又被改翰林學士承旨召還,除兼侍讀;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又以兵部尚書兼差充南郊鹵簿使自揚州召還,導駕景靈宮,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所以稱“三人承明”。至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蘇軾方以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從詞題“寓意”來看,這是篇首自我嘲弄、自我哀怨、自我比況并自我排遣的作品。而在自我排解中,似乎還表現出一種自信、自豪,并頗帶一點傲骨的韻致。“三人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蘇軾一生至此已三次進人朝廷作皇帝的近侍之官了。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自登州太守以禮部郎中召回注京,遷中書舍人、任翰林學士知制浩兼侍讀;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在杭州太守任時,又被改翰林學士承旨召還,除兼侍讀;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又以兵部尚書兼差充南郊鹵簿使自揚州召還,導駕景靈宮,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所以稱“三人承明”。至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蘇軾方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以上四次入朝出朝的這些官職,皆屬“九卿”之位,故又可稱為“四至九卿”。做了這么大的官,又頻頻出人朝廷,試問“書生”(蘇軾自指),你有什么屈辱之處?又有什么榮耀和美名?真是自問得有理,也自問得無愧。如今,蘇軾又忽被落兩“學士”職貶知英州,一切都落得干干凈凈,這究竟是為了什么?“金張七葉,紈綺貂纓。無汗馬事,不獻賦,不明經。”蘇軾經過剖心自思,終于找到了個中秘密:朝中那些“親近寵貴,比于外戚”的金、張之氏,他們能夠世世代代身服綺儒紈袴,冠戴貂尾纓飾,還不是由于他們會“篤敬寤主”、干些拍馬逢迎的勾當嗎?而自己呢?相較之下,卻是“拙于謀身,銳于報國”,“賦性剛拙,議論不隨”,“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禍福得喪付與造物”;而自己在武事上又沒有什么汗馬功勞、不會寫些歌功頌德的辭賦獻給皇帝,也不會用儒家經書去走送官的捷徑。那真是活該如此,自作自受。這種自責自譴,如果說是自謙自卑,還不如說是蘇軾剛強正直、嫉惡怨憤的品性表現。
下片寫自己的退隱志向。要像漢代蜀人嚴君平那樣,在成都開個問卦店鋪,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漢末年的隱士鄭子真那樣“宕谷躬耕”,即使有炙手可熱的權貴逼他出山,也決不屈從。詞末蘇軾倍發感慨:“寒灰炙手,人重人輕”,世間充滿了令人沮喪的貧富貴賤的罪惡差別,應該像《鶴嘆》寓言詩中的那只孤傲仙鶴一樣:“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決然拋卻塵世,去做一個“除竺乾學,得無念,得無名”的真正自我解放、無所牽掛、心中空寂無塵的人。
全詞豪氣貫注,瘦硬雋拔,字鍛句諫,逆挽頓挫,對比鮮明,波瀾壯闊。前后呼應,結構嚴謹。▲
,參考資料:完善
1、 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1170-1175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