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金谷無煙宮樹綠

辛棄疾〔宋代〕〔〕

金谷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博山微透暖薰籠。小樓春色里,幽夢雨聲中。
別浦鯉魚何日到,錦書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應隨分瘦,忍淚覓殘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是不舉煙火的寒食節,名貴的樹木在園子里隱隱透出綠色。嫩生生的寒意,在春風中瑟瑟抖動著。薰籠內,焚燒香料的博山爐還微微透出暖氣。深濃的春色圍著小小的閣樓,在輕柔的雨聲里,我們做著溫馨的夢。
在我們分手的渡口,送信的鯉魚哪一天才能來到呢?它捎來的,該是一封包裹著千愁萬恨的信吧!還記得,我們是在去年,一株海棠花下認識的,由于相思的折磨,她一定瘦多了。啊,也許此刻她正含著淚,在獨自尋找那片片殘紅罷!

注釋
1.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后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格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金谷無煙宮樹綠”,以“金谷無煙”出之,表明這是寒食、清明節問,“金谷”一詞,含著許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門大戶人家的庭園,里面應該住著美慧多情的女子。“宮樹綠”一語,加深了景物朦朧暗碧的效果,起一種傷感的感情引誘作用,這與女子的脆弱多情的傷春感情正相融。所以,起筆雖然沒有直接寫人、寫情,卻通過用典和造境,在這兩方面作了暗示。

  “嫩寒生怕春風”,以倒裝句式突出春寒惻惻,給予未出場的女主人公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適。“生怕春風”,寫得細,寫得透,仿佛作者與她通感著似的。

  “博山微透暖薰籠”,轉入樓內,渲染出女子居處的溫馨氣氛,并為她創造出一個典型的懷人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金谷無煙宮樹綠”,以“金谷無煙”出之,表明這是寒食、清明節問,“金谷”一詞,含著許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門大戶人家的庭園,里面應該住著美慧多情的女子。“宮樹綠”一語,加深了景物朦朧暗碧的效果,起一種傷感的感情引誘作用,這與女子的脆弱多情的傷春感情正相融。所以,起筆雖然沒有直接寫人、寫情,卻通過用典和造境,在這兩方面作了暗示。

  “嫩寒生怕春風”,以倒裝句式突出春寒惻惻,給予未出場的女主人公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適。“生怕春風”,寫得細,寫得透,仿佛作者與她通感著似的。

  “博山微透暖薰籠”,轉入樓內,渲染出女子居處的溫馨氣氛,并為她創造出一個典型的懷人環境。然而以下又不正寫,而是把她的思念之情轉到她的幽夢中去,這樣寫,比正寫更雅致——隔著夢的帷幕來思念人,總有一些朦朧美,有幾分差澀感;也更有深致——連夢中都不能免除思念,醒時的情狀就不用多說了。但又不明出——沒有寫她幽夢的內容,只是渲染出的這個情調使讀者不得不往詞人暗設的那條思路想去。

  “小樓春色里,幽夢雨聲中。”這兩句的含蓄蘊藉和情蘊的豐富,以及對仗的工致,足以與晏幾道的抒情名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媲美。“幽夢”一句,寫情尤其多致,這樣的雨聲,在她的幽夢中,又是一番別樣的景致了。

  “別浦鯉魚何日到”,“何日到”,實際是說“無書到”,在渡口相別分手之后從沒有收到過書信。

  “錦書封恨重重”一句,怨書信不來,怨書信即是怨人。上兩句言分手之后就一直沒有音信,不由得叫人怨恨重重了。“海棠花下去年逢”,海棠花又開了,自己只能流連樹下,追憶去年這個時候與情人在此相會的情景了。這一句寫得溫馨香軟,足見對初相遇的記憶之深、之美好,甚至連他寫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風采的暗示。

  “也應隨分瘦,忍淚覓殘紅。”細節化的猜測,猜測她的必然消瘦,想像她在覓殘紅——這是男性作者所造的女子傷時傷別之情的經典意象。這樣的猜測,無疑顯示出對伊人的極度鐘情。

  這首詞怨春懷人,卻不直說,而說“小樓春色里,幽夢雨聲中”;而說“嫩寒生怕春風”、“忍淚覓殘紅”,婉轉細膩,深沉含蓄,其怨春懷人之情愈為深切。辛棄疾是豪放派大家,而該詞通篇以婉麗詞句寫出,體現了這位“豪氣”與“柔情”并于一身的大詞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

參考資料:完善

1、 葉嘉瑩主編.母庚才、顧之京副主編.朱德才、薛祥生、鄧紅梅編著.《辛棄疾詞新釋輯評 (上冊)》:中國書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364頁—第365頁 2、 林音等編著.《婉約詞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版:第252頁 3、 鄭小軍編注.《眾里尋他千百度 辛棄疾詞》: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06:第77頁—第78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年無可確考。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以廣信書院本次第推測,謂當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之前,在帶湖。蔡義江、蔡國黃也將之歸于是年。可供參考。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舍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