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北上之苦,是因為上太行山之故。
太行山上的履道盤曲險峻,懸巖峭壁,上凌蒼天。
馬足為側石所蹶,車輪為高岡所催,真是行路難啊。
況且從幽州到朔方,戰塵不斷,峰火連天。
劍戟閃耀著殺氣,寒風吹裂了衣裳。
安史叛軍像奔鯨一樣夾著黃河,像鑿齒一樣屯居著洛陽。
前行無有歸日,回首眷思故鄉。
在冰天雪地中掙扎,哭天悲地,痛絕肝腸。
身上衣不掩體,皮膚粗如枯桑。
想去汲些水來,又被洞谷所阻;想去采些柴來燒,又苦于山高路遠。
更何況在山中還可能遇到磨牙掉尾的老虎,時時有生命之危。
魏武帝曹操有《苦寒行》,又名《北上篇》,概取詩首句“北上太行山”首二字“北上”名篇。李白此詩蓋取曹詩之旨,寫安史之亂爆發后北方備受叛軍蹂躪的苦難狀況。全詩格調低沉、蒼涼,極富感染力。
此詩以巧妙的設問開篇:“北上何所苦?”為找到答案,詩人以沉痛的心情審視難民們繞行的太行山:“北上緣太行”,找到這因自然環境而致的第一個原因:“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山高路陡,車馬難行。隨即又放眼廣闊的政治背景:“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詩人找到了迫使人們遷徙的戰亂這一社會問題,是為另一個原因。雖然明了“何所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魏武帝曹操有《苦寒行》,又名《北上篇》,概取詩首句“北上太行山”首二字“北上”名篇。李白此詩蓋取曹詩之旨,寫安史之亂爆發后北方備受叛軍蹂躪的苦難狀況。全詩格調低沉、蒼涼,極富感染力。
此詩以巧妙的設問開篇:“北上何所苦?”為找到答案,詩人以沉痛的心情審視難民們繞行的太行山:“北上緣太行”,找到這因自然環境而致的第一個原因:“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山高路陡,車馬難行。隨即又放眼廣闊的政治背景:“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詩人找到了迫使人們遷徙的戰亂這一社會問題,是為另一個原因。雖然明了“何所苦”的原因,詩人卻無力為他們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筆觸描繪那悲慘的情景。從“前行無歸日”到“饑飲零露漿”十二句,詩人描述了“北上行”人們的慘狀。接著“嘆此北上苦,停驂為之傷。”詩人發出了長嘆,停下馬車,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
這首詩筆觸極為細致,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繪災民圖時由環境而哭聲,由哭聲而身體,由身體而行動,莫不窮形盡相,給人以極深的印象。此時詩人對月揮杯的飄逸、抽刀斷水的豪邁,統統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兩眼含淚的悲哀與深切的同情。▲
,參考資料:完善
1、 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38-139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