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眠

唐庚〔宋代〕〔〕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馀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中寂靜好像太古時候一般;日子清閑得令人覺得漫長,過一天就好像度過了一年。
暮春依然還有些花朵開放,使我還可以在醉酒時賞花;鳥兒婉轉的啼鳴,并不妨礙我安眠。
嘗盡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門扉,這時節躺在竹席上非常適宜方便。
經常在夢中想出優美的詩句,可當拿起筆時,卻又忘了該用什么語言。

注釋
太古:遠古,上古。
小年:將近一年。用以形容時間之長。
馀花:殘花。馀(yú):剩下的。
不妨:表示可以、無妨礙之意。
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時光:時間;光陰。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此詩作于作者醉眠醒來時,描繪了山上沒有半點聲音和人煙好像太古時候一般一片寂靜,日子清閑得令人覺得漫長以及人清閑得有些偏懶的情景。全詩造意古樸,對仗工穩,通篇用白描手法寫景敘事,事顯而情隱,富有禪意。

  這首詩以“醉眠”為題,其實寫的是一個獨酌——醉眠——夢醒的完整過程。一個春末夏初的日子,詩人在山林環抱的居所中獨酌,空山幽靜,不聞人聲,宛如置身于冥寞的太古時代;時間也仿佛靜止了、凝固了,不再流動。這里的一切,都使人恍惚如有隔世之感。這兒既無塵世的喧囂和紛擾,也無名利的追逐和與日俱生的憂患,一切都顯得悠然怡然。這不盡是寫環境氛圍。詩人實際上寫出了一個將醉未醉之人對時空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此詩作于作者醉眠醒來時,描繪了山上沒有半點聲音和人煙好像太古時候一般一片寂靜,日子清閑得令人覺得漫長以及人清閑得有些偏懶的情景。全詩造意古樸,對仗工穩,通篇用白描手法寫景敘事,事顯而情隱,富有禪意。

  這首詩以“醉眠”為題,其實寫的是一個獨酌——醉眠——夢醒的完整過程。一個春末夏初的日子,詩人在山林環抱的居所中獨酌,空山幽靜,不聞人聲,宛如置身于冥寞的太古時代;時間也仿佛靜止了、凝固了,不再流動。這里的一切,都使人恍惚如有隔世之感。這兒既無塵世的喧囂和紛擾,也無名利的追逐和與日俱生的憂患,一切都顯得悠然怡然。這不盡是寫環境氛圍。詩人實際上寫出了一個將醉未醉之人對時空所特有的感覺。這位飲者雖尚未露面,但從他在幕后哼哼唧唧的唱詞,不難想見其酣然四顧的身影。在人們渾然不覺之際,詩人已從“醉”字入手解題了。

  緊接著,一位陶然自得的飲者形象,便活脫地出現在讀者眼前。盡管春意闌珊,只剩下數枝殘花,而飲者意興猶濃,頻頻把盞。酒酣耳熱之際,忽聽得鳥聲啼囀,他便又笑對鳥兒調侃,仿佛說:“我醉欲眠君且留,諒你這點絮聒,不妨我睡。”府仰之間,醉態可掬。“好鳥”一句,似從孟浩然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曉》)化出,詩人反其意而用之,在輕松風趣的口吻中,維妙維肖地寫出了醉者曠放灑脫的神態。這里,“余花猶可醉”點出“醉”字承上;“好鳥不妨眠"又點出“眠”字啟下,在似不經意之間,卻細針密線,自有布置。

  五六兩句寫飲者從戶外進入室內。“門掩”、“簟便”都由“眠”字生發開去。竹席宜人,指明對令,和前面所說的“日長”、“余花”正相一致。欲睡掩門,這一本來是極平常的動作,卻如平地生波瀾,頃刻間激起詩人感情的漣漪。

  “世味”二字,透露出詩人隱秘的心聲。門之開合,與“世味”有關系。原來在封建社會里,“門”常常成為人物命運遭際的表征,它和屋主人的貴賤窮達、榮辱進退是休戚相關的。如“朱門”象征權勢炙人的達官顯貴,“寒門"則表示社會地位的卑微低賤,所謂“門第”也者,正是把“門”和品第等級聯系在一起。故得勢顯達時“開門延客”、“門庭若市”,落拓不遇時則“杜門謝客”、“門可可羅雀”。炎涼世態,系于區區一“門”。唐庚當時正謫居嶺南,他對這樣的“世情”是嘗夠了滋味的,他有《鳴鵲行》詩云:“至今畏客如於菟。豈唯避謗謝還往,此日誰肯窺吾廬?杜門卻掃也不惡,何但忘客兼忘吾。喧喧嗚鵲汝過矣,曷不往噪權門朱?”又在《寄傲齋記》一文中設想,如有朝一日能從貶所脫歸,回鄉后將給故園之門命名為“常關之扉”。這些均可為本句注腳。

  詩人不說“門掩知世味”,卻將“世昧”置于“門掩”之前,不止是為了協調聲律,也是強調了詩人內心的感慨,又可解作詩人欲乘掩門之際,將那使人心寒的“世味”推將出去,拒之門外,永不讓它再來騷猶和破壞恬淡的心境,所謂“便欲醉中藏潦倒,已將度外置紛紜”(《謝人送酒》),且置之度外可也。詩人在悠閑曠達的醉飲之后,忽生“世味”之想,說明他仍懷憤慨不平之氣,實不能忘懷于人世,可見此詩所謂“醉眠”,并非抒寫流連花酒的閑適情調,不過是借此揮斥幽憤,聊以自慰罷了。

  最后兩句寫由眠至醒。詩人既樂于與花鳥為友,不妨夢中攜侶同游,吟詩留賞。然而這神游時的快意,一回到現實中便煙消云散,所得的佳句竟寫不出來,“忘筌”是用《莊子》“得魚忘筌”的語意。詩人用“夢中頻得”、“拈筆又忘”這樣輕捷的句子,寫出了乍得忽失的惆悵之情,語調中不乏自嘲的意味。對美的追尋只存在于夢境之中,而夢終非現實,一旦夢醒之后,又是非常惆悵的。于此,在詩人幽默的調笑聲中,表現出淡淡的苫澀的滋味。

  這首詩通篇用白描手法寫景敘事,事顯而情隱。“世味”二字為全篇之眼,貫前領后。在其映照之下,則“眠”前的獨酌雖貌似自得,實際上卻是詩人在人世間深感寂寞的寫照:這里既無三兩知已開懷暢飲的場面,也無田家父老提壺過飲的交往。而“眠”后在夢中興高采烈的尋覓追求,又分明是詩人不甘寂寞苦作掙扎的努力。但現實無情,人生有涯,雖然力求擺脫寂寞,而又終于不得不歸于寂寞。如此深衷,如許波瀾,均借一次“醉眠”的情事出之,平淡中蘊含至味。王夫之論詩力主一“忍”字,意謂詩歌的含蓄蘊藉,非有大力者不足為言。此詩庶幾當之。▲

,

參考資料:完善

1、 鐘元凱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729-730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公元1112 年(宋徽宗政和二年),時作者謫居惠州(今屬廣東)。在此年春末夏初的一個日子里,作者住在山中居所,獨自酌酒而醉眠,醒后有感而作此詩。
唐庚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詩人。字子西,人稱魯國先生。眉州丹棱(今屬四川眉山市丹棱縣)唐河鄉人。哲宗紹圣(一○九四)進士(清光緒《丹棱縣志》卷六),徽宗大觀中為宗子博士。經宰相張商英推薦,......[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