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詠桐

李清照〔宋代〕〔〕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登臨高樓,只見山巒縱橫,空曠的原野籠罩在輕薄的煙霧中,煙霧中又滲透著落日的最后一縷余輝,烏鴉反巢,鴉聲消逝,遠處又隱隱傳來了軍營中號角聲。
熏香燃盡,美酒飲完,這光景令人內心好不悲苦凄切。陣陣秋風吹落那一片片梧桐枯葉,梧桐葉落,又是一片秋景蕭瑟,又讓人總是滿懷的孤獨、冷落。

注釋
憶秦娥:詞牌名。此調始見《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所錄李白詞《憶秦娥·簫聲咽》。雙調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三仄韻,一疊韻,用韻以入聲部為宜。
亂山:“亂”,在這里是無序的意思。平野:空曠的原野。煙光薄:煙霧淡而薄。
棲鴉:指在樹上棲息筑巢的烏鴉。蘇軾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三

  本首詞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南渡之后,李清照遞遭家破人亡、淪落異鄉、文物遺散、惡意中傷等沉重打擊,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離亂等慘痛事實。這首《憶秦娥》就是詞人憑吊半壁河山,對死去的親人和昔日幸福溫馨生活所發出的祭奠之辭。上片作者立筆高閣之外,描寫作者登樓所見所聞,并將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轉筆高閣之內,描寫作者登樓所思所感,并將所見之景繪入其中。全詞兩片均不脫出寫情繪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詩詞三昧,寫得極為高妙,體現了作者的藝術才華。

  上片寫登臨高閣的所見所聞。

  起句“臨高閣”,點明詞人是在高高的樓閣之上。她獨佇高閣,憑欄遠眺,撲入眼簾的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三

  本首詞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南渡之后,李清照遞遭家破人亡、淪落異鄉、文物遺散、惡意中傷等沉重打擊,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離亂等慘痛事實。這首《憶秦娥》就是詞人憑吊半壁河山,對死去的親人和昔日幸福溫馨生活所發出的祭奠之辭。上片作者立筆高閣之外,描寫作者登樓所見所聞,并將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轉筆高閣之內,描寫作者登樓所思所感,并將所見之景繪入其中。全詞兩片均不脫出寫情繪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詩詞三昧,寫得極為高妙,體現了作者的藝術才華。

  上片寫登臨高閣的所見所聞。

  起句“臨高閣”,點明詞人是在高高的樓閣之上。她獨佇高閣,憑欄遠眺,撲入眼簾的是“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象:起伏相疊的群山,平坦廣闊的原野,籠罩著一層薄薄的煙霧,煙霧之中又滲透著落日的最后一縷余輝。疊句“煙光薄”加強了對這種荒涼、蕭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涼、壓抑的氣氛,進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棲鴉歸后,暮天聞角。”是作者的所見所聞。烏鴉是被人們厭惡的鳥類。它的叫聲總使人感到“凄凄慘慘”,尤其在蕭條荒涼的秋日黃昏,那叫聲會顯得更加陰森、凄苦。鴉聲消逝,遠處又隱隱傳來了軍營中的陣陣角聲。這凄苦的鴉聲,悲壯的角聲,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曠、悲涼,給人以無限空曠的感受,意境開闊而悲涼。不難看出,這景物的描寫中,融注著作者當時流離失所,無限憂傷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寫了在這種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斷香殘酒情懷惡”全詞只有這一句直接寫“情懷”,但它卻是貫穿和籠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與此密切相關。“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色,使詞人倍感“情懷惡”,而“情懷惡”更增添了秋日黃昏的蕭索冷落。“斷香殘酒”四字,暗示出詞人對以往生活的深切懷戀。在那溫馨的往日,詞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歸路”。而此時卻香已斷,酒亦殘,歷歷舊事皆杳然,詞人的心情是難以言喻的;一個“惡”字,道出了詞人的不盡苦衷。

  “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那陣陣秋風,無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黃而碩大的葉子,風聲、落葉聲使詞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憂傷了。疊句“梧桐落”,進一步強調出落葉在詞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響。片片落葉象無邊的愁一樣,打落在她的心上;陣陣風聲,象鋒利的鋼針扎入她受傷后孱弱的心靈。這里既有國破家亡的傷痛,又有背井離鄉的哀愁,那數不盡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頭。作者寫到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著全詞驟然從“又還秋色”的有聲,轉入了“又還寂寞”的寂靜之中。這“靜”絕非是田園牧歌式的寧靜,而是詞人內心在流血流淚的孤寂。“又還秋色,又還寂寞”,說明詞人對秋色帶來的寂寞的一種厭惡和畏懼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無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溫暖與熱鬧,同時也似乎表明她失去親人、故鄉的寂寞心情。長期積郁的孤獨之感,亡國亡家之痛,那種種復雜難言的心情,都通過淡淡的八個字,含蓄、深沉地表現了出來。

  這首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升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是對詞人所處的環境,所見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襯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蘊涵深廣。▲

,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110-112,鑒賞

  此詞,寫作者登閣眺望及孤寂之感。心與物融,情與景合。兩個“又還”,加重了凄涼哀郁的色彩,加深了主題的表達。

  詞開始創造了一個視野廣闊的莽莽蒼蒼的世界。“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開端起的陡然,從而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女主人登樓眺望,遠處那蜿蜒起伏參差錯落的群山,近處那遼闊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層灰蒙蒙的薄霧籠罩著。“煙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籠罩全篇,也似涂在讀者的心上。

  “煙光”三句,女主人站在高閣之上,看到從遙遠的群山和平坦的原野上歸飛的烏鴉,她的心無限的惆悵,想起了遠離身邊的心上人尚未歸來。這時又聽到黃昏畫角的哀鳴,在群山和原野中回蕩,猶覺黯然神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二

  此詞,從“棲鴉歸后”、“情懷惡”、“寂寞”透露出這是作者南渡后的懷人之作。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開端起得陡然,把讀者帶到高高的樓閣之上。女主人登樓眺望,遠處那蜿蜒起伏參差錯落的群山,近處那遼闊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層灰蒙蒙的薄霧籠罩著。“煙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籠罩全篇,也似涂在讀者的心上。作者用了兩個“煙光薄”,加深了“亂山平野”的昏冥色彩。前一句最后的詞語,恰恰與相接的下一句開頭的詞語相同,這在修辭格中叫“頂針”,在詞中有時這是詞調格律的需要。這與易安《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一

  四印齋本《漱玉詞補遺》題此詞作“詠桐”,似未切。縱觀全篇,這應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盡管因為難以考證它的作年,我們無法準確把握作者揮毫濡翰時的情境和心緒,因而也無法深究作者所抒之情的底蘊是黍離之悲還是相思之苦,但作者抒情的真摯程度卻足以使我們受到感染,而不著痕跡地顯現于其中的高超技巧也足以令我們折服。

  詞的上篇寫登樓的所見所聞。

  在一個秋天的傍晚,作者懷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緩步登臨高閣,憑欄遠眺。躍入她眼簾的竟是那樣一番衰颯、悲涼的景象:繚亂的群山,平曠的原野,慘淡的煙光,以及聒噪著歸巢的昏鴉。它們拼合為一幅令人傷心慘目的秋晚眺望圖。有圖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此詞,寫作者登閣眺望及孤寂之感。心與物融,情與景合。兩個“又還”,加重了凄涼哀郁的色彩,加深了主題的表達。
李清照

李清照(1081─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元祐后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崇寧元年(1102),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祐黨人碑,......[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