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一個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圖案。
核舟的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設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可以看到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都涂成了石青色。
展開閱讀全文 ∨主題思想
此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作者經過細致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后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描寫整個核舟,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贊嘆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贊美之情。
寫作特色
此文通過白描的手法,詳細而有條不紊地記述了他所得到的一個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紹王叔遠微雕技藝的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主題思想
此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作者經過細致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后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描寫整個核舟,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贊嘆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贊美之情。
寫作特色
此文通過白描的手法,詳細而有條不紊地記述了他所得到的一個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紹王叔遠微雕技藝的“奇巧”以及他技術的全面,既是全文的總提,也為轉入正題蓄勢。文字雖短,作用卻大,不可以沒有。接著詳細介紹核舟所表現的蘇東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從全舟到局部,從船頭到船尾,從陳設到人物,從容寫來,層次分明,絲毫不亂。尤其注重細部的描寫,如雕欄上的對聯,船頭人物的姿勢和神態,舟子的動作,都寫得生動如見,令人既佩服王叔遠雕刻之神,又贊賞魏學洢觀察之細。刻者與寫者,可謂是相互發明,相得益彰了。從描寫看,王叔遠不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見地。他表現東坡赤壁之游,不是簡單地再現歷史,而是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合理的改造與加工。譬如雕欄上的對聯,右邊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蘇東坡十月寫的《后赤壁賦》,而左邊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是蘇東坡寫于七月的《前赤壁賦》中的名句。雖然季節有點不對,但用以揭示東坡泛舟時的月夜之景,卻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頭的三人,神態逼真,直如圖畫,但卻與歷史事實不符。因為東坡泛舟赤壁時,第一次只有一個客人,第二次有兩個客人,均無姓名,并沒有黃庭堅與佛印參加,現在王叔遠把他們硬扯在一起,當然體現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約是以佛印來體現東坡的禪味十足的空靈,而讓黃庭堅這個摯友來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對核舟所作的總結性說明,為的是加深讀者對微雕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之巨的印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作者的議論,再一次表達了作者對于這一微雕作品的贊美。結尾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使文章如核舟一樣,顯得精細而完整,令人愛不釋手。
此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夸飾,逼真而又生動,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征,與讀書人蘇、黃神情不屬。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題目解說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藝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它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致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后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寫,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記是本文的文體,這里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細;“啟窗而觀”,還有“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致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里,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是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于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后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第一段總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藝的特點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題。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態,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個悠閑,一個專注
第五段總述。“靈巧”照應“奇巧”,核舟體積小,內容豐富贊嘆核舟技藝巧奪天工(王叔遠的精湛技術,構思巧妙)。▲
,參考資料:完善
1、 雷群明編著. 明代散文[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02.第231-232頁 2、 劉青文主編. 無障礙閱讀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3.05.第419頁,結構模式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范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技術高超。在這樣的概括介紹之后,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
展開閱讀全文 ∨,分析生動傳神的語言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征,與讀書人蘇、黃神情不屬。
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使讀者深為贊嘆。
開頭,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出“核舟”所雕刻的內容。第一句就介紹這位“奇巧人
展開閱讀全文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