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春風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漂浮的晴云好似給山嶺戴上一頂棉帽,初升起的太陽像掛著一個銅鉦掛在樹頭。
矮矮的竹籬旁野桃花含笑綻放,清清的沙溪邊柳條輕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帶的人家應是最快樂,煮葵燒筍吃了好鬧春耕。
注釋
東風:春風。
吹斷檐間積雨聲: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鉦(zhēng):古代樂器,銅制,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在行軍時敲打。
西崦(yān):這里泛指山。
餉:用食物款待別人。
這首詩主要寫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當時歡樂心情,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清晨,詩人準備啟程了。東風多情,雨聲有意。為了詩人旅途順利,和煦的東風趕來送行,吹散了陰云;淅瀝的雨聲及時收斂,天空放晴。“檐間積雨”,說明這場春雨下了多日,正當詩人“欲山行”之際,東風吹來,雨過天晴,詩人心中的陰影也一掃而光,所以他要把東風視為通達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遠門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決定了旅途中的愉悅心情。
出得門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霧靄籠罩著高高的山頂,仿佛山峰戴了一頂白絲綿制的頭巾;一輪朝陽正冉冉升起,遠遠望去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首詩主要寫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當時歡樂心情,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清晨,詩人準備啟程了。東風多情,雨聲有意。為了詩人旅途順利,和煦的東風趕來送行,吹散了陰云;淅瀝的雨聲及時收斂,天空放晴。“檐間積雨”,說明這場春雨下了多日,正當詩人“欲山行”之際,東風吹來,雨過天晴,詩人心中的陰影也一掃而光,所以他要把東風視為通達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遠門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決定了旅途中的愉悅心情。
出得門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霧靄籠罩著高高的山頂,仿佛山峰戴了一頂白絲綿制的頭巾;一輪朝陽正冉冉升起,遠遠望去,仿佛樹梢上掛著一面又圓又亮的銅鉦。穿山越嶺,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鮮艷的桃花,矮矮的竹籬,裊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農民,有物有人,有動有靜,有紅有綠,構成了一幅畫面生動、色調和諧的農家春景圖。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麗,使得詩人出發時的愉悅心情有增無減。因此,從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帶上了主觀色彩,充滿了歡樂和生意。野桃會“含笑”點頭,“溪柳”會搖擺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詩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樂無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間小憩,婦童餉耕;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不異桃源佳境。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寫是作者當時歡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參考資料:完善
1、 繆鉞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7-348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