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此詩作于詩人初離朝廷之時,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地廣大無邊,群物被霜而秋,從而想到光陰飛逝,榮華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飄搖,賢愚顛倒,最后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悲嘆。全詩感慨朝政昏暗,賢愚顛倒,世路艱險,表現了詩人老大無成,決心歸隱的憤懣之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四句乃登臨所見之秋景。茫茫天地間,但見嚴霜覆萬物,西風吹荒野,道不盡景象的浩大空洞與蒼涼蕭索。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畫面,又是社會冰冷的寫照。詩人不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說明他遭遇的不順逐。他在41歲的時候,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初始心
展開閱讀全文 ∨,此詩作于詩人初離朝廷之時,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地廣大無邊,群物被霜而秋,從而想到光陰飛逝,榮華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飄搖,賢愚顛倒,最后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悲嘆。全詩感慨朝政昏暗,賢愚顛倒,世路艱險,表現了詩人老大無成,決心歸隱的憤懣之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四句乃登臨所見之秋景。茫茫天地間,但見嚴霜覆萬物,西風吹荒野,道不盡景象的浩大空洞與蒼涼蕭索。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畫面,又是社會冰冷的寫照。詩人不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說明他遭遇的不順逐。他在41歲的時候,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興奮,想有一番作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賢能之士屢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讒言詆毀,在長安不滿2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故發出以上2句詩。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艷羨榮華富貴。
第七、第八句,說明他不順逐的際遇是因“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所致。“徂輝”即落日之余輝,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讒毀他的惡勢力。
第九、第十句,進一步說明當時朝廷用人不當的現象。“鴛鴦”是傳說中高貴的鳥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枳棘”乃兩種多刺的惡木,非“鴛鴦”所能息止。然而,“鴛鴦”竟棲身于此,與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強烈的對比。詩人以此上下錯位的現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會現象,同時也具體說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況。
第十一、第十二句,說明詩人無奈及無能為力的心情。他無法改變這種現狀,只好歸隱,同時自由地吟唱《行路難》來發泄對社會不公的抗議。“歸去來”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劍歌”,指孟嘗君食客馮歡因未被重用曾彈劍而歌意欲離去事。它們已成為封建社會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詩人李白即以此為武器,準備拂袖而去了!《古風》(其三十九)與《行路難》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風格迥異。《行路難》直率激越:憤不遇,則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有信心,則狂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體現了詩人的獨特氣質和李詩的主要風格。《古風》(其三十九)則顯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緩。與此詩風格及內容最為相近的是《古風》(其五十四)皆為:憤不遇。
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隱微而又顯豁的比興。詩中描寫那風霜肅殺的寒氣,“浮云”、“徂輝”的昏暗,“燕雀”、“鴛鸞”的反常,無不籠罩著一種沉重郁結的壓抑;而那“登高”遠望的氣概,“漫漫”天地的胸襟,“流水”、“波瀾”的感喟,慷慨悲憤的“劍歌”,仍然掩蓋不住浪漫主義“詩仙”的一腔豪氣。清人沈德潛說:“太白詩縱橫馳驟,獨《古風》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格俊上……。”誠然此詩不似其它作品那樣矜才使氣,放浪恣肆,而是沉郁之中仍帶奔放,壓抑之下不掩豪氣。
通篇多用比興象征,但又不像阮籍《詠懷八十二首》那樣“文多隱蔽”,“難以猜測”,而是“微而彰”,“婉而麗”,諷刺的深意埋藏在連翩而來的物象之中,可謂深得風雅之旨。其次,此詩雖屬古風,然多用對句,如“霜被”與“風飄”二句,寫盡天地空間;“白日”與“浮云”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與“枳棘”二句構成賢愚對比。雖平仄不拘,而事類頗對;雖時用典故,卻信手拈來,自然無跡。凡此,皆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不功而工”之妙。▲,參考資料:完善
1、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3
2、
尚永亮主編.唐詩觀止: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第24頁
3、
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鑒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