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唐代〕〔〕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注釋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說指農歷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
過:經過。
斜:傾斜。

賞析
賞析二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后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二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后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云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后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

  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寫風,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起來,反映了世間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

參考資料:完善

1、 蔡義江.絕句三百首.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5 2、 時 維.唐詩300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87 3、 趙永芳 馬雪飛.唐詩誦讀.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8,賞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李嶠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后、......[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