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王孫·番陽彭氏小樓作

姜夔〔宋代〕〔〕

冷紅葉葉下塘秋,長與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兩綢繆,料得吟鸞夜夜愁。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火紅的楓葉片片飄落進秋天的池塘,我常乘著小船與浮云一起四處飄泊。飄泊在這江南水鄉,實在是身不由己。唉,我和她的恩愛是那樣纏綿深厚,她想必一夜又一夜地思念著我,以至愁腸百結了。

注釋
憶王孫:詞牌名,又名《豆葉黃》《闌千萬里心》。通常由31個字組成單調小令,亦有將單片重復做雙調者,五平韻,句句用韻。
冷紅:指楓葉。
綢繆:指感情纏綿深厚,不能分解。
吟鸞:古人常以鸞鳳喻夫婦。此指作者的妻子。

賞析
賞析

  這首詞寫秋日登彭氏小樓的情景。首二句泛寫登樓所見所感,接著嘆息自己為生計所迫,或寄人籬下,或輾轉遠游,過著不能自主的生活。后二句由感喟身世而轉到懷人,并料想親人也在惦念自己,雙方情意綿綿,相互思念。全詞以景含情,氣氛凄冷;語言清新明快,篇幅雖小而情味深長。

  姜夔的這首《憶王孫·番陽彭氏小樓作》與其他相同詞牌的作品相比,要略勝籌。作為一首描寫羈旅飄泊的詞作,詞人并未將重點放在對漂泊的具體抒寫上,而是通過抒發他內心的孤寂、傷感,將人引入一個更為幽微的境界,細致人微,感人至深。

  起句以寫景引起,并點明節序。冷紅,蓋指楓葉。霜后的楓葉一片緋紅,在肅殺的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詞寫秋日登彭氏小樓的情景。首二句泛寫登樓所見所感,接著嘆息自己為生計所迫,或寄人籬下,或輾轉遠游,過著不能自主的生活。后二句由感喟身世而轉到懷人,并料想親人也在惦念自己,雙方情意綿綿,相互思念。全詞以景含情,氣氛凄冷;語言清新明快,篇幅雖小而情味深長。

  姜夔的這首《憶王孫·番陽彭氏小樓作》與其他相同詞牌的作品相比,要略勝籌。作為一首描寫羈旅飄泊的詞作,詞人并未將重點放在對漂泊的具體抒寫上,而是通過抒發他內心的孤寂、傷感,將人引入一個更為幽微的境界,細致人微,感人至深。

  起句以寫景引起,并點明節序。冷紅,蓋指楓葉。霜后的楓葉一片緋紅,在肅殺的秋風中,正一葉一葉飄落到秋塘中去。白石詞多用“冷”字,如《揚州慢》“波心蕩,冷月無聲”,《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嬌》“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暗香》“香冷入瑤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現,將自己凄涼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幾個創造的意象中。用“冷紅”形容飄散的楓葉,頓覺凄冷的氣氛籠罩全詞。古代文人傷時悲秋,見秋風落葉,或懷念故土,或憂傷身世,并不稀見。

  不過,次句“長與行云共一舟”,句法頗為新穎。行云,常用來比喻飄泊江湖的游子。如曹植《王仲宣誄》:“行云徘徊,游魚失浪。”張協《雜詩》:“流波戀舊浦,行云思故山。”姜夔一生未仕,四處飄泊,行蹤不定,用“行云”來象征其身世,很為恰切。這里他不直說身如行云,而偏說“長與行云共一舟”,這就不落俗套。詞人浪跡江湖,居無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這難道不是與行云“共一舟”么?以上兩句,泛寫登樓所見所感,不僅切合當時所處的環境,其創意出奇之處,也透露出白石詞“氣體超妙”(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張炎《詞源》)的特色。

  下一句承上意,具體點明所處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終身,窮愁潦倒的知識分子為生計所迫,以請客身份或寄人籬下,或因人遠游,輾轉風塵,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淺淡,卻道出了飄泊江湖的無窮酸辛。游子在孤獨落寞之際,總要想起知心體貼自己的故舊或親人,結尾兩句即由傷飄泊轉到懷遠人。

  “兩綢繆”,一筆兩用,兼寫男女雙方。綢繆,纏綿之意。《詩。唐風盈觴酒,與子結綢繆。“此句寫自己與合肥情侶雙方情意綿綿,相互思念。“料得吟鸞夜夜愁”則專寫對方。古人覺以鸞鳳喻夫婦,此處”吟鸞“而加上”料得“,當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讓人想起李商隱的詩句”夜吟應覺月光寒。“由自己思念對方而想到對方會無限思念自己,透過一層,感情更為深至,意境更為深遠。”夜夜愁“,寫出對方無夜不思,無夜不愁。詞人相信對方對自己如此真摯思念,也正反映了詞人對于對方的一往深情。

  全詞以感嘆身世起,由寫景開端,以抒情歇拍,由妻子懷想收結,巧妙地將身世感嘆與懷人情愫綰合起來,凝煉地寫入短短的五句詞里,真是“超妙入神”。▲

,

參考資料:完善

1、 錢仲聯主編. 愛情詞與散曲鑒賞辭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83-384.
創作背景
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堯章,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先世出九真姜氏(九真唐時屬嶺南道愛州,在今越南境)。姜夔早歲孤貧。二十歲后,北游淮楚,南歷瀟湘。淳熙十三年(1186),結識蕭德藻于長沙。......[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