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樓外點點細雨飄灑,映得江上煙雨重重。遙記起當年,在東徐相會戲馬,看今天,我獨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涼。
不要怨恨黃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邊女子。酒興闌珊,無須看那茱萸,古今事不過在俯仰之間而已。
注釋
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后用作詞調。《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中呂宮”。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
戲馬:即戲馬臺,位于徐州南。東徐:即徐州。
黃花:菊花。
紅粉:歌女或侍女。
歷史上對該詞的創作背景爭論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重陽節上,也有人認為作于重陽節前,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首詞是送別徐君猷時寫下的贈別詞。當時詞人照例登棲霞樓飲宴賓客,登高賞菊,而徐守猷已離開黃州四個多月。詞人即景生情,懷念起黃州人尊敬的“遺愛守”徐君猷,特作此詞。
一說此詞作于壬戌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重陽節,當時身處黃州的蘇軾登高上棲霞樓,念及弟弟子由而寫下此詞。 [5] 1077年,蘇軾改知徐州,他的弟弟蘇轍送他到徐州任上,兄弟相聚數月,相得甚歡。八月,蘇轍將赴南京留守簽判任,與蘇軾依依惜別。這首詞便作于蘇轍走后不
展開閱讀全文 ∨,創作背景歷史上對該詞的創作背景爭論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重陽節上,也有人認為作于重陽節前,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首詞是送別徐君猷時寫下的贈別詞。當時詞人照例登棲霞樓飲宴賓客,登高賞菊,而徐守猷已離開黃州四個多月。詞人即景生情,懷念起黃州人尊敬的“遺愛守”徐君猷,特作此詞。
一說此詞作于壬戌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重陽節,當時身處黃州的蘇軾登高上棲霞樓,念及弟弟子由而寫下此詞。 [5] 1077年,蘇軾改知徐州,他的弟弟蘇轍送他到徐州任上,兄弟相聚數月,相得甚歡。八月,蘇轍將赴南京留守簽判任,與蘇軾依依惜別。這首詞便作于蘇轍走后不久的這年重陽節。▲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如江.一蓑煙雨任平生:東坡詞.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4:30-31,賞析賞析(一)
該詞上片寫別情,開頭兩句寫景由近及遠:“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這兩句詞行文結構上的整齊對仗,也為這首詞的意境鋪開增加了無限的美感。然而,空間上的開闊卻和時間上的收縮不同,后兩句詞人開始交代事件:“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這兩句應題說明了送別一事,通過時間上由遠及近的對比,借“當年”徐州聚會的熱鬧氣氛與“今日”送別友人的凄清情景作比較,更表現出作者當時的寂寞和失落的悲涼心情。上片營造出的詞人送別友人時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與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韻先說道:“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這兩句詞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語,他深知朋友還
展開閱讀全文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