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谷熟驛舍二·首二

晁補之〔宋代〕〔〕

一官南北鬢將華,數畝荒池凈水花。
掃地開窗置書幾,此生隨處便為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做官期間蹤跡遍布南北,而今已近老境兩鬢也要花白了;幾畝池塘的水格外澄凈。
掃地開窗安放好寫字書桌,這一生隨便哪里都可以當做家。

注釋
鬢:鬢角。
華:(頭發)花白。

賞析
賞析

  側重寫任運自然的灑脫心情。詩人的蹤跡遍布南北,宦游四方,而今已近老境,鬢發斑白,“鬢將華”是說兩鬢將花白了。“數畝荒池”就是前一首詩所說的 “小池塘”,因為人跡罕至,任其自然,所以稱為“荒池”。秋天的塘水格外澄凈,更加烘襯了寧靜的氛圍。

  “掃地開窗置書幾,此生隨處便為家。”詩人在驛舍閑住,忘卻世事憂煩,以此為家。這里表現出禪的思想方法對詩人人生態度的深刻影響。禪宗破除拘執束縛,隨遇而安,心中不耿耿于憂患得失。其思想基礎,在于 “佛性遍于一切有情”甚至 “遍于一切無情”。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只要自身佛性開解,那便無往而非佛了。因此,禪給人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側重寫任運自然的灑脫心情。詩人的蹤跡遍布南北,宦游四方,而今已近老境,鬢發斑白,“鬢將華”是說兩鬢將花白了。“數畝荒池”就是前一首詩所說的 “小池塘”,因為人跡罕至,任其自然,所以稱為“荒池”。秋天的塘水格外澄凈,更加烘襯了寧靜的氛圍。

  “掃地開窗置書幾,此生隨處便為家。”詩人在驛舍閑住,忘卻世事憂煩,以此為家。這里表現出禪的思想方法對詩人人生態度的深刻影響。禪宗破除拘執束縛,隨遇而安,心中不耿耿于憂患得失。其思想基礎,在于 “佛性遍于一切有情”甚至 “遍于一切無情”。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只要自身佛性開解,那便無往而非佛了。因此,禪給人的影響是灑脫不羈的人生態度,放達自適,隨遇而安,是悟禪之人的生活樣態。唐代大詩人王維深契禪之 “三昧”,他的兩句名詩: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便是這種態度的詩意表現。蘇軾的 《定風波》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未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在精神內涵上與這首詩一致。“此生隨處便為家”,是映現著禪的印痕的。▲

,

參考資料:完善

1、 可可詩詞.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jianshang/chanshi/53979.html
創作背景
晁補之

晁補之(1053-1110)北宋詞人。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少即能文,為蘇軾所贊賞。神宗元豐二年(1079)舉進士,任澧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哲宗元佑初,任太學正,后遷秘書......[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