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注釋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鋪:鋪開。
橫野:遼闊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歸來飽飯黃昏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后了。
“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鐘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參考資料:完善
1、 王偉萍.中國古代詩人的牧童情結 [J].南都學壇 ,2012,32(4):第43-47頁. 2、 李文菊編著.小學古詩詞鑒賞全典:湖北長江出版集團 崇文書局,2010.03:第114頁 3、 關瀅 朱炯遠 張家鵬 王文衢主編.唐詩宋詞分類描寫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03月第1版:第167頁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