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蘇軾〔宋代〕〔〕

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云歸無處尋。
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
存亡慣見渾無淚,鄉井難忘尚有心。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上次見面我為文長老消瘦的容顏而吃驚,而他不久的離世,讓我頗感意外。
三過秀州見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彈指的時間便已是過去此生和來世了。
存在和死亡我見過很多所以沒有落淚,同鄉的離去讓我也愁心重重。
想去那錢塘尋訪高僧圓澤,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時了。

注釋
永樂:在今浙江嘉興西北。
文長老:即文及,嘉興報本禪院住持。
鶴瘦:比喻生病。
云歸:比喻圓寂。
一彈指頃:一彈指的時間,比喻時間極短暫。
去來今:佛教語,指過去、未來、現在。
鄉井難忘:文及也是蜀人,二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是作者悼念亡友文長老的一首詩。這首詩寫病中和圓寂之后的文長老,并回首過去的交往以及寫世事無常的感嘆,贊美了文長老道行高,又發出前緣未盡的思念之情。此篇詩意沉著,語言流美,寫得別有深意。

  這首詩對前二首詩來說,是總束兩人的幾次會面。首句寫上次見面時文及的病容使他吃驚,次句寫此時到來文及已死。“初驚”、“旋覺”兩句說明如飄風驟雨,純出意外。用“鶴瘦”、“云歸”比喻病和死,非常切合和尚的身份(唐末五代詩僧貫休不受錢镠改詩的無理要求,就說:“閑云野鶴,何天不可飛!”)。“不可識”、“無處尋”,有空虛無常之感,正顯出悼念僧人不同于世俗的特點。

  三四兩句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作者悼念亡友文長老的一首詩。這首詩寫病中和圓寂之后的文長老,并回首過去的交往以及寫世事無常的感嘆,贊美了文長老道行高,又發出前緣未盡的思念之情。此篇詩意沉著,語言流美,寫得別有深意。

  這首詩對前二首詩來說,是總束兩人的幾次會面。首句寫上次見面時文及的病容使他吃驚,次句寫此時到來文及已死。“初驚”、“旋覺”兩句說明如飄風驟雨,純出意外。用“鶴瘦”、“云歸”比喻病和死,非常切合和尚的身份(唐末五代詩僧貫休不受錢镠改詩的無理要求,就說:“閑云野鶴,何天不可飛!”)。“不可識”、“無處尋”,有空虛無常之感,正顯出悼念僧人不同于世俗的特點。

  三四兩句是有名的巧對。“三過門間”、“一彈指頃”、“老病死”、“去來今”,扣緊佛家術語和兩人交往的事實。第一句講兩人交往。佛家以生老病死為四苦,這樣寫,從詩人自己來說,是感慨世事無常;對文及來說,則如同有解脫意。佛家以“去來今”為三世,這里暗伏結語,有“來世因緣”的意思在內。這兩句是流水對,語氣直下。如果全用這樣的方式,詩易流于滑易。五六句就作一頓挫,“存亡慣見”,重在“慣”字,見亡應流淚,卻接以“渾無淚”三字,語特沉重。由文及的圓寂推向已逝的師友,作者的詩集中,在這幾年寫了不少挽詩。“存亡”二字著眼于“亡”。見亡而淚如泉涌,固然可以表示悲感之深,而淚泉已竭、無可再流則更為沉重。由于習以為常而麻木無淚,心頭的沉重更甚于有淚如雨,作者重在此點。作者與文及的交往是因同鄉而起,聯系他寫的第一首,更容易表現出“尚有心”的含意。見同鄉死于他鄉,見親朋日漸凋謝,更加深對鄉井的懷念,感到歸耕無日。這“尚有心”三字又和結語引用《甘澤謠》的故事相聯系。

  結尾兩句,前人贊為用典極切。用圓澤比文及,既贊美他道行高,和第二首“病不開堂道益尊”相應;又有前緣未盡的思念之情。所以這個結尾,前人特別樂于稱道。這樣正好為三首詩做一總結。這首詩一氣呵成,前四句傾瀉而出,后四句如紀昀所評,是“曲折頓挫”。特別是五六句那一聯,意極沉著而筆力飛動,引出尾聯,使人有語盡而情意無盡之感。▲

,

參考資料:完善

1、 霍松林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63-364
創作背景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蘇軾因議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館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因事到秀州(今浙江嘉興),過永樂鄉,游覽報本禪院,遇到一個四川同鄉在那兒住持,名叫文及,蘇軾寫了一首詩,題為《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說:“萬里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師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無功。明年采藥天臺去,更欲題詩滿浙東。”熙寧六年十一月,蘇軾赴常州賑濟災民,又過秀州,夜過永樂,至報本禪院,這時文及已臥病退院,蘇軾又做一首《夜至永樂文長老院文時臥病退院》。熙寧七年五月返回杭州,再過報本禪院,文及已圓寂,因而又寫了這首悼詩。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