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經(jīng)過了幾千里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當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
我曾讀過慧遠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卻徒然聽到傳來的鐘聲。
注釋
潯陽: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掛席:張帆。
郭:外城。
遠公傳:梁代·釋慧皎《高僧傳》有東晉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傳記。
塵外蹤:謝靈運《田南村園激流植授》:“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
東林精舍:即東林寺,在廬山峪嶺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這首《晚泊潯陽望廬山》,一開篇便是“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筆輕輕揮灑,勾勒出一片寬廣的大自然,不精雕細刻個別景物,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的輕舟,掠過千里煙波江上的無數(shù)青山。詩的起勢高遠。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將詩人對于名山的熱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寫出來了。接著,“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只以“始見”二字輕輕點染,就描摹出詩人舉頭見到廬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驚喜神態(tài)。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氣直下,以空靈之筆敘事;感情卻從“都未逢”、“始見”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從眼中所見直寫“望”廬山之意,下半首則是從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首《晚泊潯陽望廬山》,一開篇便是“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筆輕輕揮灑,勾勒出一片寬廣的大自然,不精雕細刻個別景物,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的輕舟,掠過千里煙波江上的無數(shù)青山。詩的起勢高遠。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將詩人對于名山的熱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寫出來了。接著,“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只以“始見”二字輕輕點染,就描摹出詩人舉頭見到廬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驚喜神態(tài)。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氣直下,以空靈之筆敘事;感情卻從“都未逢”、“始見”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從眼中所見直寫“望”廬山之意,下半首則是從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對著香爐峰上煙云繚繞,詩人的思緒也隨之飄忽。他想起了曾經(jīng)在香爐峰麓建造“東林精舍”,帶領(lǐng)徒眾“同修凈業(yè)”的高僧慧遠。他讀過慧遠的傳記,深深地傾慕與懷念這位高僧棄絕塵俗的幽蹤。此刻,東林精舍就在眼前,而遠公早作了古人,詩人因此而感到惆悵和感傷。詩的末尾,寫夕照中從東林寺傳來一陣悠揚的鐘聲。把詩人惆悵、懷念的感情抒寫得更為深遠。山寺都是朝暮鳴鐘,“日暮”是“聞鐘”的時間,“聞鐘”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日暮聞鐘,帶給人憂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鐘聲空聞,從而傳達出詩人的懷念、惆悵等復(fù)雜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沒有出現(xiàn)“望”字,但詩人遐想高僧和聆聽暮鐘,卻透露出了“望”意。
其實所謂“韻”和“神韻”,就是指詩人用平淡自然的語言和高度傳神的筆法寫景抒情罷了。由于筆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無,若隱若現(xiàn)之間,卻蘊藏著豐富悠遠的情思,余味無窮。王士禎等人推崇這首詩有“神韻”,足當“逸品”,“一片空靈”,主要是欣賞孟浩然詩的“清空”、“古淡”的韻致。這首詩流露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傾羨,企圖超脫塵世的思想;在藝術(shù)上,詩人以簡淡的文字傳出景物和人物的風(fēng)神,表現(xiàn)豐富的情意,給人以言簡意賅、語淡味醇、意境清遠、韻致流溢的感受。
縱觀全詩,氣勢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韻自然貫通,詩人用“晚泊潯陽”的所見、所聞、所思,表露了對隱逸生活的追慕。▲
,本節(jié)內(nèi)容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wù)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fēng)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fēng)。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