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

李覯〔宋代〕〔〕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們都說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有看到我的家。
本來就惱恨眼前的青山遮斷了我的視線,那重重暮云還來把青山密遮。

注釋
落日:太陽落山之地。
望極:望盡,極目遠望。
碧山:這里指青山。

賞析
賞析

  詩的一二句從遠處著筆,寫詩人極目天涯時所見所感。三四句從近處著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寫望,但從望的感受上落筆,不具體寫望見些什么。詩人遠望時正當黃昏,夕陽西墜,他遙望故鄉,故鄉不見,遠在天涯。這時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處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望不到故鄉。這兩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現得很深刻。

   詩先以落日處即天涯作襯,使后句望不見故鄉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現時卻不直說,而是通過兩個“天涯”的反復吟詠比較,讓人從中體會出來。以落日喻天涯,是從《世說新語·夙惠》中得到啟發。《世說新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詩的一二句從遠處著筆,寫詩人極目天涯時所見所感。三四句從近處著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寫望,但從望的感受上落筆,不具體寫望見些什么。詩人遠望時正當黃昏,夕陽西墜,他遙望故鄉,故鄉不見,遠在天涯。這時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處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望不到故鄉。這兩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現得很深刻。

   詩先以落日處即天涯作襯,使后句望不見故鄉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現時卻不直說,而是通過兩個“天涯”的反復吟詠比較,讓人從中體會出來。以落日喻天涯,是從《世說新語·夙惠》中得到啟發。《世說新語》載:晉元帝曾問明帝:“長安與太陽誰遠。”明帝起先回答太陽遠,因為沒見過有人從太陽那兒來。后來又改口說太陽近,因為“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后來人們常用這典故,以天涯太陽比喻遠。如唐岑參《憶長安曲》云:“東望望長安,正值日初出。長安不可見,喜見長安日。”就是在所憶之處與太陽上做文章。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從近處著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已恨”句轉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暗度陳倉”,由前二句著眼于空間的距離轉到著眼于空間的阻隔。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為距離遙遠,還因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個“恨”字來。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領起,無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遞進一層,故鄉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詩用“還被”二字喚起,障礙重重,恨重重。再說,山本可用青、綠形容,用“青”也符合詩的平仄要求,可是詩人卻用碧字,大約是因為青、綠較為輕、明,碧較為重、暗,不僅更符合等色蒼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喚起凝童情緒。而當蒼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詩至結尾,隨著時間的冉冉推移,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縮,色調的由明而暗的變化,結構上的層層遞進,那鄉思也就愈來愈濃郁,以致濃得化不開。

  全詩四句,分四層意思,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把思想感情發揮到極致。中國古代詩詞作法,有透過一層、加一倍寫法。這種寫法,有用在一聯中的,如杜甫《夜聞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本意寫行路難,再加寫遍地戰爭,行路就更難了。又如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過一層,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寫思念故宮,故宮不見,轉而夢見,最后連夢中也見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漲。李覯的這首詩,也是采用了這一手法。

  這首詩突出了詩人歸鄉無計的無奈和痛苦,表達了詩人對故鄉深摯濃厚的思念之情。▲

,

參考資料:完善

1、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44-45 2、 繆鉞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58-159
創作背景
李覯

李覯:字秦伯,北宋思想家。......[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