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春天織婦養蠶剝繭抽絲又織成絹,夏季再次養蠶剝繭織絹。
絹尚未織成就打算拿去繳納官府所征賦稅,絲還在紡車上就考慮拿它去贖回典押的東西。
織婦一春一夏忙于養蠶織絹,到頭來自己卻仍穿著布制衣裙。
能有布衣穿的時候還算可以,但今年無麻織布,只怕連布衣也穿不上了。
注釋
絹:絲織品。
夏蠶:夏季開始養的第二茬蠶。
擬:打算、準備。輸官:繳納官府所征賦稅。
車:紡車。圖:計劃。贖典:贖回典押的東西。典:抵押。
布衣仍布裳:仍穿著布制衣裙。“仍”字因音節關系后置。古時上衣為衣,下身裙為裳,男
此詩敘述了織婦終年辛苦而生活艱難,在官府租稅和高利貸剝削下,連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詩以第一人稱來寫,緊緊圍繞織婦的勤與貧著墨,層層遞進,對比鮮明,語言質樸自然,一字一句,讀來感人肺腑。
首聯是詩人的口吻,客觀描述了織婦的辛勞。它通過勞作的重復性、貫性和緊張性透析而出。這兩句雖與織婦之嘆無關,卻注入了詩人嘆其所忙、嘆其所苦。以“夏”與“春”字對舉,以“重”與“復”字相照應,突出織婦之勤。
頷聯是織婦的口吻,但仍未見出所嘆。相反卻道出了她的希望、熱切的希望。絹未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此詩敘述了織婦終年辛苦而生活艱難,在官府租稅和高利貸剝削下,連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詩以第一人稱來寫,緊緊圍繞織婦的勤與貧著墨,層層遞進,對比鮮明,語言質樸自然,一字一句,讀來感人肺腑。
首聯是詩人的口吻,客觀描述了織婦的辛勞。它通過勞作的重復性、貫性和緊張性透析而出。這兩句雖與織婦之嘆無關,卻注入了詩人嘆其所忙、嘆其所苦。以“夏”與“春”字對舉,以“重”與“復”字相照應,突出織婦之勤。
頷聯是織婦的口吻,但仍未見出所嘆。相反卻道出了她的希望、熱切的希望。絹未脫軸、絲未落車就想著如何用它們去輸官、贖典,惟獨沒想到自己。她織的是希望。
頸聯又是詩人的口吻。前句綰結首聯,言其年復一年、整春整夏為蠶而忙。后句寫她的衣著一布衣、布裳。為了強調,詩人虛去了動詞,又著一“仍”字。這就使詩人嘆其所忙、所苦的心態更為突出。
尾聯深沉的詩句,抒發了織婦心中的愁情,表明織婦的生活每況愈下,與唐代詩人于濆的詩句“窗下拋梭女,手織身無衣”(《辛苦行》)一脈相承。這又是織婦的口吻。前句“猶自可”表明她對布衣布裳并不在乎,還多少帶有滿足之感。只是在“今年無麻”的情況下,她才發出“愁我”的喟嘆。詩至此戛然而止。
詩人如此寫“嘆”,確實很精到。一方面,寫織婦之“嘆”不在“輸官”、不在養蠶人無羅綺穿,也不在“布衣仍布裳”,這就不僅獨到新穎,而且也相當深刻。遠比張俞《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來得深刻。另一方面,寫自己“嘆織婦”也很靈活,既可嘆其未嘆,如嘆其所忙、嘆其所苦,又可嘆其已嘆,愁其已愁,如結尾兩句。這就拓寬了“嘆”的內容,增強了詩的感染力。▲
,參考資料:完善
1、 詩詞曲賦名作鑒賞大辭典:詩歌卷[M].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第1209-1210頁 2、 施亞,王美春主編. 歷代紡織詩解析[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4.07.第140頁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