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唐代〕〔〕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譯文及注釋
譯文我獨自一人登上高樓遙望帝京,這是鳥兒也要飛上半年的路程。連綿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轉千回層層圍住這崖州郡城。 注釋⑴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瓊山區大林鄉一帶。⑵獨:獨自。帝京:都城長安。⑶猶:尚且,還。程:路程。⑷似欲:好像想。住:止住,停住。⑸百匝(zā)千遭:形容山重疊綿密。匝:環繞一周叫一匝。遭:四周。郡城,指崖州治所。
賞析
這首詩,同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頗有相似之處: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絕句,作者都是遷謫失意的人,寫的同樣是以山作為描寫的背景。然而,它們所反映的詩人的心情卻不同,表現手法及其意境、風格也是迥然各別的。   作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處于炎海窮邊之地,他那眷懷故國之情,仍然鍥而不舍。他登臨北睇,主要不是為了懷念鄉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與感傷。“獨上高樓望帝京”,詩一開頭,這種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詩所抒之情,和柳詩之“望故鄉”是有所區別的。“鳥飛猶是半年程”,極言去京遙遠。這種藝術上的夸張,其中含有濃厚的抒情因素。這里,深深透露了依戀君國之情,和屈原 展開閱讀全文 ∨,這首詩,同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頗有相似之處: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絕句,作者都是遷謫失意的人,寫的同樣是以山作為描寫的背景。然而,它們所反映的詩人的心情卻不同,表現手法及其意境、風格也是迥然各別的。   作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處于炎海窮邊之地,他那眷懷故國之情,仍然鍥而不舍。他登臨北睇,主要不是為了懷念鄉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與感傷。“獨上高樓望帝京”,詩一開頭,這種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詩所抒之情,和柳詩之“望故鄉”是有所區別的。“鳥飛猶是半年程”,極言去京遙遠。這種藝術上的夸張,其中含有濃厚的抒情因素。這里,深深透露了依戀君國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說的“哀故都之日遠”,同一用意。   再說,雖然同在遷謫之中,李德裕的處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之在柳州,畢竟還是一個地區的行政長官,只不過因為他曾經是王叔文的黨羽,棄置邊陲,不加重用而已。他思歸不得,但北歸的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否則他就不會乞援于“京華親故”了。而李德裕之在崖州,則是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采取的一個決定性的步驟。在殘酷無情的派系斗爭中,他是失敗一方的首領。那時,他已落入政敵所布置的彌天羅網之中。歷史的經驗,現實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必然會貶死在這南荒之地,斷無生還之理。沉重的陰影壓在他的心頭,于是在登臨看山時,著眼點便在于山的重疊阻深。“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百匝千遭”的繞郡群山,正成為四面環伺、重重包圍的敵對勢力的象征。人到極端困難、極端危險的時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經斷絕,對可能發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準備,心情往往反而會平靜下來。不詛咒這可惡的窮山僻嶺,不說人被山所阻隔,卻說“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艱難意轉平”的變態心理的反映。   詩中只說“望帝京”,只說這“望帝京”的“高樓”遠在群山環繞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沒有抒寫政治的憤慨,遷謫的哀愁,語氣是優游不迫,舒緩而寧靜的。然而正是在這優游不迫、舒緩寧靜的語氣之中,包孕著無限的憂郁與感傷。它的情調是深沉而悲涼的。▲,參考資料:完善 1、 馬茂元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89-990
創作背景
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可惜宣宗李忱繼位之后,白敏中、令狐绹當國,一反會昌時李德裕所推行的政令。李德裕成為與他們陷害的主要對象。他晚年連遭三次貶謫。大中三年(849年)正月,詩人抵達崖州。此詩他已年過六旬,但仍心系國事。此詩便是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