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帝位如鹿奔于荒野草地之中,豪杰之士若逐飛起的蓬草一樣窮追。
項王雄氣蓋過世界,雙目明亮炯炯有神。
指揮八千人自江東而起,畏行于天下。
高祖被酒夜斬白帝子,風云叱咤進入關中之地。
兩條龍不能并而躍起,天上五行之象也是這樣。
楚王被消滅未得展雄圖,漢王興盛得以成就王霸之業。
手提寶劍平定天下,回歸家鄉縱酒擊筑而高歌大風。
往昔君臨廣武,雙方集結眾兵欲以決一雌雄。
為天下而不顧家,如果你項王要烹我太公,也請你分一碗湯給我,我父親也是你的父親。
戰爭已過留下的只有古跡,當年戰時軍營的圍墻在高
這首詩借楚漢對峙的古戰場遺跡,評論亂世英雄項羽、劉邦的成敗,闡述撥亂反正的經驗,總結“撥亂屬豪圣”的歷史規律。詩人的見解與司馬遷略同。但由于詩人不受儒家傳統觀念的約束,也能超脫世俗的功利觀念,因而既肯定項羽劉邦的成敗,又不以成敗論英雄,而從天意、智力、功業結合分析,贊揚劉邦兼有豪杰和圣人的氣質,指出只有這樣的豪圣才能完成治平亂世統一天下的任務。這就比司馬遷所說的論述顯得透徹明確,而與阮籍鄙薄劉邦的觀點根本相反,更無論同情項羽失敗、嫌惡劉邦等偏見迂論。因此此詩的史論觀點雖不免歷史局限而拘于英雄史觀及天命論,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是獨到的,杰出的,具有辯證精神。
此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這首詩借楚漢對峙的古戰場遺跡,評論亂世英雄項羽、劉邦的成敗,闡述撥亂反正的經驗,總結“撥亂屬豪圣”的歷史規律。詩人的見解與司馬遷略同。但由于詩人不受儒家傳統觀念的約束,也能超脫世俗的功利觀念,因而既肯定項羽劉邦的成敗,又不以成敗論英雄,而從天意、智力、功業結合分析,贊揚劉邦兼有豪杰和圣人的氣質,指出只有這樣的豪圣才能完成治平亂世統一天下的任務。這就比司馬遷所說的論述顯得透徹明確,而與阮籍鄙薄劉邦的觀點根本相反,更無論同情項羽失敗、嫌惡劉邦等偏見迂論。因此此詩的史論觀點雖不免歷史局限而拘于英雄史觀及天命論,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是獨到的,杰出的,具有辯證精神。
此詩既具有敘事詩的結構,又充滿抒情詩的實質。全詩敘述古跡有關的歷史人物和眼前景象,抒發詩人的情懷和感觸,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提煉精美的語言,鑄成不同的藝術形象,錯綜而層次清楚地表達主題思想。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整體結構猶如樂府歌行,有頭有尾,夾敘夾議,從秦亡開始,講到阮籍的感慨。安排得當,層次分明。全詩分為兩大段,前十四句為第一段,概述秦亡后的楚漢興亡成敗的歷史;后十六句為第二段,緬懷廣武古戰場楚漢相對峙的歷史。前段基本采取敘述方式,后段基本采用評述方式。運用多種手法,通過鮮明形象,以完成整體結構,表達主題思想,是此詩的一個顯著的藝術特點。
對現實的超然態度,對歷史的洞然見識,對詩歌藝術的卓然才能,構成了這首懷古詩灑脫超逸、豪放豁達的獨特風格;也使它充滿了樂觀開朗的情緒,具有抒情詩的實質。▲
,參考資料:完善
1、 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84-88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