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遷鶯·涼生遙渚

馮去非〔宋代〕〔〕

涼生遙渚。正綠芰擎霜,黃花招雨。雁外漁村,蛩邊蟹舍,絳葉滿秋來路。世事不離雙鬢,遠夢偏欺孤旅。送望眼,但憑舷微笑,書空無語。
慵覷。清鏡里,十載征塵,長把朱顏污。借箸青油,揮毫紫塞,舊事不堪重舉。間闊故山猿鶴,冷落同盟鷗鷺。倦游也,便檣云舵月,浩歌歸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洲中陸地上涼氣漸生,水面上綠色的菱角支撐著厚厚的一層白霜,岸邊飄搖的黃菊,引來了綿綿的秋雨。幾行大雁從天邊匆匆飛過,水面上搖曳著幾盞漁燈,蟋蟀在水邊不停地哀鳴,岸上隱現著一間間狹小的房舍,秋葉絳紅,昭示著深秋已然來臨。世事變化無常,無法預料,卻都在斑白的雙鬢上顯露出來;夢境渺遠,仿佛也在欺侮我這孤獨的旅人。我收回遠眺的目光,倚著船舷微微笑著,用手在虛空中寫字,卻說不出半句話來。
懶得再看這秋景。看著鏡中的自己,十年羈旅征塵,早已將容顏改變。我也曾在軍帳中為皇上出謀劃策,也曾揮毫于邊塞,但歲月飄零,逝者如斯往事再也不堪再提啊!久別了故山的猿鶴,冷落了共盟隱居的鷗鷺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是一篇羈旅詞。上片采用觸景生情的手法,寫舟輯漂泊眼前所見景物,來表現詞人遷謫之恨;下片采用夸張手法,寫滿面征塵的自我形象,進而轉入對仕途往事的回憶。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功名未成的憤恨以及遠離名利官場而隱居的決心。

  上片描寫的是舟行所見、寫眼前景。“涼生遙渚”,說明冷風是從水面上的小洲吹起。“正綠芰擎霜,黃花招雨。”水中菱角,岸上的菊花,正在經受著冷風、嚴霜、苦雨的煎熬。“雁外漁村,蛩邊蟹舍,終葉滿秋來路。”群雁南飛下的漁村,蟋蟀穴旁,緊靠著蟹窟。秋楓紅葉,鋪滿來時的路面。寫到這里,勾畫出一幅蕭索的秋天景象。其中“絳葉滿秋來路”一句,讀來平平,不動聲色,實際上感慨系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是一篇羈旅詞。上片采用觸景生情的手法,寫舟輯漂泊眼前所見景物,來表現詞人遷謫之恨;下片采用夸張手法,寫滿面征塵的自我形象,進而轉入對仕途往事的回憶。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功名未成的憤恨以及遠離名利官場而隱居的決心。

  上片描寫的是舟行所見、寫眼前景。“涼生遙渚”,說明冷風是從水面上的小洲吹起。“正綠芰擎霜,黃花招雨。”水中菱角,岸上的菊花,正在經受著冷風、嚴霜、苦雨的煎熬。“雁外漁村,蛩邊蟹舍,終葉滿秋來路。”群雁南飛下的漁村,蟋蟀穴旁,緊靠著蟹窟。秋楓紅葉,鋪滿來時的路面。寫到這里,勾畫出一幅蕭索的秋天景象。其中“絳葉滿秋來路”一句,讀來平平,不動聲色,實際上感慨系之,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種種感慨,暗寓其中。這是上片的第一層,以寫出環境背景。

  “世事不離雙鬢”,這一句正是詞人這種種感慨的正面表述。雙鬢是世事的反映。世事艱難,催人衰老,使雙鬢朝如青絲暮成雪。詞人的歸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據《宋史》本傳記載,馮去非“舟泊金焦山,有僧上謁。去非不虞其為大全之人也,周旋甚款。僧乘間致大全意,愿勿遽歸,少候收召,誠得尺書以往,成命即下”。從宋史所言可看出丁大全用了先打后拉的手段,逼迫馮去非就范。

  “遠夢偏欺孤旅”,實指這件事。馮去非對丁大全的伎倆,既表示憤怒,又覺得好笑,所以詞中接下去寫道:“但憑舷微笑,書空無語。”“微笑”,既是詞人對丁大全之流嗤之以鼻,也是他在訣別官場之后心境坦然的表露。“書空無語”,是借用東晉殷浩典故。這個典故用得很貼切,詞人位雖不及殷浩,但懷抱相似,遭遇相同。詞人對這種不公平的遭遇,無話可說,“但”書空無語而已,幽憤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換頭由映入“清鏡”里滿面征塵的自我形象,轉入對仕途往事的回憶。“慷覷”,懶得看,實際上是不忍看。“十載征塵”句,指詞人前后算來,他的仕途“征塵”生活,也不過十年左右。“長把朱顏污”,沉痛之中,雜有憤恨,對當時官場的批判,深刻犀利。“塵污”一詞,主要用它政治上的寓意,矛頭直指權奸丁大全之流。經歷過十年的仕途坎坷生活后,詞人從形象到心境都發生了極大改變,往日的朱顏已成“塵滿面,鬢如霜”,所以不忍看。容顏已然蒼老,心境也不例外,對長招朱顏污“的官場和小人,詞人有了無奈而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借箸青油,揮毫紫塞”,是詞人具體回憶自己仕途生活中能值得紀念的內容。《宋史》載馮去非“嘗干辦淮東轉運司,治儀征”,儀征地處南宋的北邊境,比作“紫塞”,亦無不可。從“借箸”、“揮毫”兩句看,馮去非智謀超常,所以能在公卿間出謀運策,在邊塞之上倚馬揮毫。可是卻被罷官,“借箸”,已成陳跡,詞人用“舊事不堪重舉”一筆結束過去,同樣寓有不堪回首的沉痛。

  “間闊”以下,轉寫隱逸志趣。人生中原本不止一種美麗,一種價值。實現仕途抱負固然值得羨慕,但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何不縱情山水,山林之趣也值得向往。“間闊故山猿鶴”、“冷落同盟鷗鷺”等句,承“十載征塵”而來,對久違的“故山猿鶴”、“同盟鷗鷺”有抱歉之意,同時又開啟結句的“倦游”一層,脈絡井然。結句則形象而明快地寫出了歸隱的行動。“檣云舵月,浩歌歸去”,瀟灑而決絕。

  這篇詞“擎霜”、“招雨”,一“擎”一“招”,把“綠芰”、“黃花”、傲霜斗雨的精神狀態寫活了,“檣云舵月”句的“檣”、“舵”,皆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云為檣,以月為舵,形象豐富,造語空靈而秀美,給人以高逸騷雅、飄飄欲仙之感,與寫歸隱的內容極相貼合。頗似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文和《歸園田居》詩,但與詞人表現出的感情有差距。馮去非雖然“浩歌歸去”,胸中多少有哀怨之情。陶淵明離開塵網,有一種說不盡的解脫之感。馮不如陶的灑脫,是在情理之中。

,

參考資料:完善

1、 賀新輝主編.《全宋詞鑒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73
創作背景
這是一篇羈旅詞。上片采用觸景生情的手法,寫舟輯漂泊眼前所見景物,來表現詞人遷謫之恨;下片采用夸張手法,寫滿面征塵的自我形象,進而轉入對仕途往事的回憶。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功名未成的憤恨以及遠離名利官場而隱居的決心。
馮去非

馮去非(1192-·)字可遷,號深居,南康軍都昌(今江西星子)人。淳祐元年(1241)進士。嘗為淮東轉運司幹辦。寶祐中,召為宗學諭。丁大全為左諫議大夫,三學諸生叩閽言不可,理宗下詔禁戒,且立石三學,去......[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