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為靈,昭昭也。詠于《詩》,書于《春秋》,雜出于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雖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譯文
麟是象征靈異、祥瑞的動物,是顯而易見的。在《詩經(jīng)》中被歌頌過,在《春秋》中也有記載,傳記百家之書也夾雜著記述。即使婦女兒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動物,不被家庭所豢養(yǎng),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馬、牛、犬、豬、豺狼、麋鹿那樣。既然這樣,即使有麟,人們也不認識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馬,犬豬豺狼麋鹿,我知道它們是犬豬豺狼麋鹿,只有麟沒法認得。不認得,那么人們說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雖然這樣,有麟出現(xiàn),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謀政,麟是因為圣人才現(xiàn)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認識麟。麟終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展開閱讀全文 ∨《獲麟解》中作者以麟設喻,說明了自己的為人及出仕的時機和意圖,感慨卓有才識之士不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用,寄托了懷才不遇的一腔怨憤。
據(jù)《春秋》和《左傳》所寫: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鈕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動物。麒麟歷來被人們視作祥獸,而作者卻另辟蹊徑,認為其長相奇特,也可“謂之不詳”。他認為麒麟之所以被視作吉祥的象征,是因為出現(xiàn)在圣人在位的時候;如果它出現(xiàn)時沒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說它是不祥之物。
韓愈抓住“祥”與“不祥”、“知”與“不知”這兩對對立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獲麟解》中作者以麟設喻,說明了自己的為人及出仕的時機和意圖,感慨卓有才識之士不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用,寄托了懷才不遇的一腔怨憤。
據(jù)《春秋》和《左傳》所寫: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鈕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動物。麒麟歷來被人們視作祥獸,而作者卻另辟蹊徑,認為其長相奇特,也可“謂之不詳”。他認為麒麟之所以被視作吉祥的象征,是因為出現(xiàn)在圣人在位的時候;如果它出現(xiàn)時沒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說它是不祥之物。
韓愈抓住“祥”與“不祥”、“知”與“不知”這兩對對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過程中通過這兩對詞語的轉換,抒發(fā)了自己的不平之鳴,表現(xiàn)了自我的自憐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緒。細咀此文,方能在含蓄與委婉的筆調中看到悲憤。作者意在說明如果沒有圣人當?shù)溃幢愠霈F(xiàn)了像麒麟一般罕見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說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圖,感慨卓有才學之士不為封建的統(tǒng)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怨憤。
作者由“祥”說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論,強調麒麟作為靈獸具有的象征意義遠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復辯論,乃有其寄托。作者抒發(fā)懷才不遇。不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滿二百字,而抑揚開合,變化轉折,似有長篇之勢。
文章雖短,曲折甚多.層層轉折,表意頗為含蓄委婉。幾反幾復之中。使論述的觀點更為明確、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變化。▲
,參考資料:完善
1、 傅德岷,盧晉主編,.教你欣賞古文觀止名篇: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5:102 2、 江龍.古文觀止鑒賞辭典 學生雙色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507 3、 (清)吳楚材,吳調侯著.古文觀止: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05:189 4、 王寶華主編.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珍藏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2.01:8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