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后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臺城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臺竹樹三畝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譯文
石頭城
群山依舊,環繞著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著寂寞的空城。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烏衣巷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當年豪門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里。
注釋
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涼山一帶,三國時期孫吳曾依石壁筑城。
山圍:四周環山。故國:故都,這里指石頭城。周遭:周匝,這里指石頭城四周殘破的遺址。
潮:指長江江潮。空城:指荒涼空寂的殘破城垣。
淮水:流經金陵城內的秦淮河,為六朝時期游樂的繁華場所。舊時:昔
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贊美道:“我知后之詩人無復措詞矣。”的確,這五首詩體現了劉禹錫高超的寫作技巧:
一、典型意象的巧妙組合。《石頭城》中的群山、江潮與明月,代表恒定的存在;故國、空城、女墻,象征歷史的變遷。它們共同構成一種強烈的張力,呼喚著缺席的“人”。《烏衣巷》以野草和夕陽,渲染一種衰颯氣象;飄忽靈動的燕影卻充滿生機,甚至暗示著宇宙的某種玄機。《臺城》以生滿“千門萬戶”的野草充塞讀者的視野,將《玉樹后庭花》的樂曲化為字面上“花”的形象,仿佛于一片凄迷慘碧中,盛開著一樹妖艷的花朵,形象揭示出興亡的因果關系。《生公講堂》中的漠漠浮塵與一方明月,一暗一明,沉默空
展開閱讀全文 ∨,藝術特色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贊美道:“我知后之詩人無復措詞矣。”的確,這五首詩體現了劉禹錫高超的寫作技巧:
一、典型意象的巧妙組合。《石頭城》中的群山、江潮與明月,代表恒定的存在;故國、空城、女墻,象征歷史的變遷。它們共同構成一種強烈的張力,呼喚著缺席的“人”。《烏衣巷》以野草和夕陽,渲染一種衰颯氣象;飄忽靈動的燕影卻充滿生機,甚至暗示著宇宙的某種玄機。《臺城》以生滿“千門萬戶”的野草充塞讀者的視野,將《玉樹后庭花》的樂曲化為字面上“花”的形象,仿佛于一片凄迷慘碧中,盛開著一樹妖艷的花朵,形象揭示出興亡的因果關系。《生公講堂》中的漠漠浮塵與一方明月,一暗一明,沉默空虛,烘托出生公講堂的寂寥之狀。《江令宅》則以秦淮碧水與池臺竹樹這兩種穿越歷史、延續至今的景物,形象表現江總當日的凄涼與詩人今日的惆悵。
二、普遍運用對比手法。今昔對比本懷古詩歌中最常見的表現手法,《金陵五題》卻運用得更為靈活,不僅表現出“昔日繁華”與“今朝衰敗”的陵替,而且處處突出藝術的美感,尤以前三首更為典型:《石頭城》以山河空城的蒼茫黝暗,映襯空中孤月的皎潔;《烏衣巷》以夕陽衰草鋪陳憂郁闊大的背景,然后用特寫鏡頭捕捉凌空飛掠的燕影;《臺城》以無邊野草與一樹繁花巧妙映襯,在數量與色澤方面都給讀者造成強烈沖擊。
三、組詩的結構安排頗費匠心。前兩首詩重在現象的描述,由王朝破滅寫到家族淪落;后三首探討六朝滅亡的原因,見解深刻,主次分明。組詩之間又有內在的照應,在第一首中,作為歷史見證的,是一輪無情的明月;最后一首中,作為歷史見證的,是兩位多情的詩人。隨著主題與感情的細微變化,詩的色調亦有所變化:《石頭城》的黝暗,《烏衣巷》的昏黃,《臺城》的慘綠與妖紅,《生公講堂》的冷白,《江令宅》的碧青,憂傷的冷色塊,凝成一聲聲深沉的感嘆,穿透金陵古城四百年漫長的歷史。▲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鑒賞南京古稱金陵,此名得之甚早,《金陵圖》云:“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鑿地斷連崗,因改金陵為秣陵。”他們的作法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后漢書》中說: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嘆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
公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孫權將統治中心自京口遷至秣陵,改名建業,取其“建功立業”之意。229年,孫權在此正式稱帝,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其后,東晉和宋、齊、梁、陳等王朝相繼在此建都,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六朝”(229—589年)。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又極盡奢侈豪華之能事。后代詩人面對“王
展開閱讀全文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