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街巷荒涼少人,與江左不同。只有柳樹,在大街兩旁輕輕飄拂,讓人憐惜。因此創作此詞,來抒發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曉,冷清的城中響起凄涼的音樂聲。那聲音被風一吹,傳到垂柳依依的街頭巷口。我獨自騎在馬上,只著一件到單衣裳,感覺有陣陣寒氣襲來。看遍路旁垂柳的鵝黃嫩綠,都如同在江南時見過那樣的熟悉。
正在孤單之間,明天偏偏又是寒食節。我也如往常帶上一壺酒,來到小橋近處戀人的住處。深怕梨花落盡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飛來,詢問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注釋
赤闌橋:紅色欄桿的橋。
江左:泛指江南。
宋光宗趙惇紹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合肥,這首詞就是這年春天在合肥寫的。
如小序所說,作者寫這首詞的目的是“以紓客懷”,可是,通篇都是寫景,作者寄居異鄉的惆悵,傷時感世的愁緒,盡在不言之中。
上片首二句先寫“巷陌凄涼”。作者寫作這首詞的歷史時期,合肥離南宋的邊防線不是太遠,是所謂“邊城”。“空城”寫出城內蕭條冷落;“曉角”增添了氣氛的悲涼。“馬上單衣寒惻惻”,寫“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異鄉邊地的感受。“看盡”兩句又轉入寫景,眼前的柳色“鵝黃嫩綠”,和江南十分相似,“都是江南舊相識”,流露出淡淡的思鄉情緒。
過片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二宋光宗趙惇紹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合肥,這首詞就是這年春天在合肥寫的。
如小序所說,作者寫這首詞的目的是“以紓客懷”,可是,通篇都是寫景,作者寄居異鄉的惆悵,傷時感世的愁緒,盡在不言之中。
上片首二句先寫“巷陌凄涼”。作者寫作這首詞的歷史時期,合肥離南宋的邊防線不是太遠,是所謂“邊城”。“空城”寫出城內蕭條冷落;“曉角”增添了氣氛的悲涼。“馬上單衣寒惻惻”,寫“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異鄉邊地的感受。“看盡”兩句又轉入寫景,眼前的柳色“鵝黃嫩綠”,和江南十分相似,“都是江南舊相識”,流露出淡淡的思鄉情緒。
過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啟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鄉,但這里畢竟不是故鄉,如“小序”所說,“與江左異”,因此才有“岑寂”之感。“正”字引出下文,轉寫寒食時節。“強攜酒”句的“強”字,寫出滿懷愁緒,本來已無心訪人飲酒,但適逢佳節,只好“強攜酒,小橋宅”,去找情侶過節,無非是敷衍應景。“怕”字又一轉,寫作者對春天的留戀,本來無心賞春,而當“梨花落盡”時,眼前會“盡成秋色”,那是會更添惆悵的。結尾三句,緊承上句,敘寫“春”將逝去,當“燕燕飛來”之時,就只有一池綠水了。惋惜春光逝去,在寫春景中反映邊城的凄涼,作者意在排解愁緒,實際上卻不自覺地流露出無限煩惱,家國隱恨。
全詞意境凄清冷雋,造句樸素自然,用語清新質樸,絕無矯柔造作的痕跡。本詞以寫景為主,情在景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談詞的“境界”時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姜夔這首《淡黃柳》是“有我之境”。在柳色春景的描寫中,作者的萬般愁緒,無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著痕跡地表現出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簡析題解
此詞是寫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帶在當時已成邊區。符離之戰后,百姓四散流離,一眼望去,滿目荒涼。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樹。作者客居南城,其時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蒼茫,只有綠柳夾道,仿佛在向作者嗚嗚傾訴,有感于此,作者便作了這首《淡黃柳》。
評解
宋光宗趙淳紹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此詞就是這年春天在合肥寫的。姜夔在合肥的相好是姐妹二人。他在《解連環》詞中云:“為大喬撥春風,小喬妙移箏,雁啼秋木。”“喬”字也作“橋”。故小橋宅定指戀人處所無疑。鄭文焯說“小橋宅”即赤欄橋西作者客居之所
上片寫清曉在垂楊巷陌的凄涼感受,主要是寫景。
首二句寫所聞,“空城”先給人荒涼寂靜之感,于是,“曉角”的聲音便異常突出,如空谷猿鳴,哀轉不絕,象在訴說此地的悲涼。聽的人偏偏是異鄉作客,更覺苦痛,此二句與《楊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意境相近。那詞前面還說:“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此詞雖未明言,但其首二句傳達的“巷陌凄涼”之感,亦有傷時意味,不惟是客中凄涼而已。緊接一句是倒卷之筆,點出人物,原來是騎在馬上踽踽獨行的客子,同時寫其體膚所感。將“寒惻惻”的感覺系于衣單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記實,其實這種生理更多地來自“清角吹寒”的心理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一 這首詞作于詞人客居合肥赤闌橋之時。合肥地處江淮邊區,多歷戰事,民生凋敝,景物荒涼。寒食清明時節,春光正好,卻一派凄涼。詞人感慨良多。以生機勃勃,夾道依依的楊柳來反襯空城巷陌的荒涼,引發種種慨嘆。夏承燾先生評云:“此詞以柳色起興。作者客居合肥,柳色由鵝黃變嫩綠,時序已從早春度入暮春,‘明朝又寒食,’正面點明暮春。下片詞以惜春為主題。因為‘怕梨花落盡成秋色’,所以才‘強攜酒,小橋宅’。結句‘池塘自碧’,只寥寥四字,概括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的景色。綜觀全詞,上片‘馬上單衣寒惻惻’,寓飄零之感;下片‘怕梨花落盡成秋色’,寓遲暮之悲。”(《姜白石詞校注》)這飄零與遲暮是在特定的地點和時代中生發的 展開閱讀全文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