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

李白〔唐代〕〔〕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東隅。
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
長鯨噴涌不可涉,撫心茫茫淚如珠。
西來青鳥東飛去,愿寄一書謝麻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所思的仙人,在碧海之東。
那里海寒多天風,掀起的巨浪可以沖倒蓬萊和方壺。
巨大的鯨魚噴涌出清泉,像白茫茫的淚珠。由于長鯨的阻隔,這個地方根本無人可以到達。
只有西王母的青鳥可以東飛渡海而去,我想托青鳥寄一封書信,捎給碧海之東的仙女麻姑。

注釋
有所思: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十七列于《鼓吹曲辭·漢鐃歌》。《樂府古題要解》:“《有所思》其詞大略言:‘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聞君有他心,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已往,勿復相思。’”
仙:一作“佳”。
碧海:《海內十洲記》:“扶桑在東海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一腔忠貞而不被體察,滿懷抱負而無從得施,這是封建社會中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對于具體的作家而言,當著社會生活的內容有不敢直說、不便明言者時,這種反映往往是曲折、隱晦的。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因此在《離騷》中“上下而求素”,出入于風伯日馭之間,去尋找自己的理想。正是從他開始,中國文學中出現了以游仙的形式來表現政治內容、抒發生活感慨的傳統。這一傳統,在魏晉時期得到了全面繼承,而到了李白手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此篇在李白的游仙詩中,不算最出色的,但仍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運用這種形式所取得的成就。

  一起兩句,開門見山,點出所思對象及其所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一腔忠貞而不被體察,滿懷抱負而無從得施,這是封建社會中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對于具體的作家而言,當著社會生活的內容有不敢直說、不便明言者時,這種反映往往是曲折、隱晦的。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因此在《離騷》中“上下而求素”,出入于風伯日馭之間,去尋找自己的理想。正是從他開始,中國文學中出現了以游仙的形式來表現政治內容、抒發生活感慨的傳統。這一傳統,在魏晉時期得到了全面繼承,而到了李白手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此篇在李白的游仙詩中,不算最出色的,但仍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運用這種形式所取得的成就。

  一起兩句,開門見山,點出所思對象及其所在地點。據《十洲記》云;“東海之東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碧海在東海之東一萬里,而仙人又在碧海之東隅,可見其遠。碧海之水“甘香味美”,迥別于人間,可見仙人居處的奇異、優美。詩人于仙人不能不縈之于心,而于路途的遙遠、兇險亦不能不念念于懷,因而逗出下面數句。

  接著詩人列舉了四事,說明欲至仙人居處的“碧海之東隅”的兇險程度。首先是氣溫低寒,其次是海風兇狂。風狂則浪大:“白波連山倒蓬壺”(木華《海賦》:“波如連山。”),更別提還有兇猛的怪物作祟了:“長鯨噴涌不可涉”。由于這層層險阻,詩人痛感無望的悲哀,于是只好“撫心茫茫淚如珠”了。

  去既不能,罷亦不忍,“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終竟是意難平。那么,這一份惓惓之情便只有托那神奇的青鳥代為傳遞了。青鳥是西王母的信使,見《漢武故事》。麻姑是傳說中的一位美麗的仙女,見《神仙傳》。這里,詩人請青鳥代為向麻姑(即篇首的“仙人”)表示歉意:他不是不想去,實在是去不成。

  從李白的生平經歷來看這首詩,它的寓意相當明顯。可以說,它反映了李白追求美好的理想,雖遭權奸們的詆毀,而始終惓惓情切的真實處境,濃縮了這位偉大詩人一生的遭遇,是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游仙詩看待的。

  《有所思》是一個古題,出自漢樂府。用此題者,一般但言男女離思。而李白將其引入游仙,將所思對象改為仙人,并賦予整首詩以深刻的寓意,不能不說是用古題寫出了新意,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詩人的創造力。▲

,

參考資料:完善

1、 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鑒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22-126
創作背景
一腔忠貞而不被體察,滿懷抱負而無從得施,這是封建社會中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對于具體的作家而言,當著社會生活的內容有不敢直說、不便明言者時,這種反映往往是曲折、隱晦的。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因此在《離騷》中“上下而求素”,出入于風伯日馭之間,去尋找自己的理想。正是從他開始,中國文學中出現了以游仙的形式來表現政治內容、抒發生活感慨的傳統。這一傳統,在魏晉時期得到了全面繼承,而到了李白手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此篇在李白的游仙詩中,不算最出色的,但仍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運用這種形式所取得的成就。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