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胡馬客歌

李白〔唐代〕〔〕

幽州胡馬客,綠眼虎皮冠。笑拂兩只箭,萬人不可干。彎弓若轉月,白雁落云端。雙雙掉鞭行,游獵向樓蘭。出門不顧后,報國死何難?天驕五單于,狼戾好兇殘。牛馬散北海,割鮮若虎餐。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赪玉盤。翻飛射野獸,花月醉雕鞍。旄頭四光芒,爭戰若蜂攢。白刃灑赤血,流沙為之丹。名將古是誰,疲兵良可嘆。何時天狼滅?父子得安閑。
譯文及注釋
譯文幽州的一位騎馬的胡族壯士,長著一雙碧眼,頭戴虎皮之冠。他善于施弓放箭,有萬夫不當之勇。只見他彎弓如滿月,仰天一箭,便射中了云中的白雁。他與同伴們成雙結對地揮鞭縱馬,前往樓蘭的邊塞之地游獵。他們義無返顧地出門報國,將生死置之度外。人稱天之驕子的匈奴,他們狼性兇殘,生性好殺。其牛馬遍布北海,吃生肉如虎餐狼食。匈奴人雖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卻不畏朔風大雪之嚴寒。其婦女騎在馬上嘻笑,其面色如紅玉盤一樣紅潤。她們能像男兒一樣在馬上翻飛,射獵飛禽走獸。像男兒一樣喝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此詩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馬客之名將,綏靖邊患,生動刻畫了邊地民族的驍勇善戰和風俗生活,以及戰爭的殘酷,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詩的一開頭就贊嘆“幽州胡馬客”的驃騎與威猛。所謂的“幽州胡馬客”應該是指安祿山手下那些橫行無忌的“壯士”,也就是安祿山私養的奴才。大多數是契丹等少數民族勇士,力大無窮,身懷絕技,被安祿山收為義子。因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發之輩。這些勇士帶著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著兩只利箭,有萬夫不當之勇。胡人張弓搭箭,彎弓如張滿月,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雙雙掉鞭而行,游獵馳向樓蘭,胡人一出門就不顧身后之事,慷慨報國,義無反顧??上н@ 展開閱讀全文 ∨,此詩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馬客之名將,綏靖邊患,生動刻畫了邊地民族的驍勇善戰和風俗生活,以及戰爭的殘酷,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詩的一開頭就贊嘆“幽州胡馬客”的驃騎與威猛。所謂的“幽州胡馬客”應該是指安祿山手下那些橫行無忌的“壯士”,也就是安祿山私養的奴才。大多數是契丹等少數民族勇士,力大無窮,身懷絕技,被安祿山收為義子。因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發之輩。這些勇士帶著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著兩只利箭,有萬夫不當之勇。胡人張弓搭箭,彎弓如張滿月,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雙雙掉鞭而行,游獵馳向樓蘭,胡人一出門就不顧身后之事,慷慨報國,義無反顧??上н@些勇士選擇安祿山為主子,所謂的報效國家恐怕也只是“幽燕”這個小朝廷。   詩人在作這段描述時心情頗為復雜。一方面任俠尚武的性格使詩人對這些年青勇士的高超武藝和絕技絕活發出由衷的贊美,對這些勇士報效主子的忠心也發出由衷的贊嘆。也許是剛到幽州時李白對安祿山的野心認識還不足,有的學者說李白當初甚至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這樣看起來李白說“出門不顧后,報國死何難”也就可以理解??墒橇硪环矫?,李白對這些勇士也有隱隱的擔心,這些勇士愈健壯、武藝愈高、對主子愈忠誠,那么日后對李唐朝廷的威脅也就愈大?!半p雙掉鞭行,游獵向樓蘭”兩句看似平常,其實也滿含隱憂,游獵向樓蘭是要經過中原腹地。而且“樓蘭”一語暗指國都長安。   接著詩人又用借古諷今的手法用“匈奴”犯邊的故事來寓含對國家將或發生戰亂的隱憂。所謂“天驕五單于”一般認為是西漢后期,匈奴勢弱內亂,分立為五個單于:呼韓邪單于、屠耆單于、呼揭單于、車犁單于、烏藉單于,五單于互相爭斗,后為呼韓邪單于所并。其實在這里,“五單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領。在冒頓單于的統領下,匈奴屢屢來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陜西及河套一帶,不僅給剛剛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以莫大的威脅,而且嚴重破壞了中原的社會經濟。由于漢初政權初建,國力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擾,故只得采取消極的和親政策,以公主嫁給單于,并歲給絮、繒、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采納抗戰派的主張,發動正義的防御性戰爭,才把匈奴的侵擾勢力擊退。   詩中所說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漢以前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的駐牧地。在更早的時候,原屬月氏和烏孫的游牧地區,后來月氏和烏孫先后西遷至今伊犁河流域,這一帶才被渾邪王和休屠王占領。燕支山的草原上不僅水草豐美,據說還產一種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段宕娫挕ぐ奘穮R編》說:“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惫逝f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皨D女馬上笑,顏如赪玉盤”即是對此的生動寫照。燕支山草原是渾邪王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和大本營,所以才有“雖然居住于燕支山,卻不怕朔風冰雪寒”的慨嘆。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臨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詩人還用驚秫的筆調描寫了征服匈奴戰爭的慘烈和悲壯:“旄頭四光芒,爭戰若蜂攢。白刃灑赤血,流沙為之丹”,雪白的鋒刃上流灑著赤紅的鮮血,連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紅?!懊麑⒐耪l是,疲兵良可嘆”,詩人關注的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名將,而是那些被戰爭機器摧殘的疲憊將士和因為戰爭而動蕩和民不聊生的社會。   盡管匈奴的戰事業已久遠,然而幽燕胡兒蠢蠢欲動、殺氣騰騰,看來另一場嚴酷的殺戮恐怕在所難免。一旦戰爭再起,老百姓一定會再陷入無休止的動蕩之中,所以李白在詩的結尾處說“何時天狼滅,父子得閑安”既表現出詩人對可能發生的叛亂的極大厭惡和對平叛的期望,同時也向朝廷和世人發出非常強烈的戰爭警醒。▲,參考資料:完善 1、 安旗 閻琦.李白詩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246-247 2、 易存國.文藝論叢(9).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301-304
創作背景
此詩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馬客之名將,綏靖邊患,生動刻畫了邊地民族的驍勇善戰和風俗生活,以及戰爭的殘酷,表達了對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