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州學記
李覯〔宋代〕〔〕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茍具文書?;蜻B數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乃營治之東。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殿堂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覯諗于眾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后,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于靈、獻。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群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十年。教道之結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爾袁得賢君,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譚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為國者之憂?!?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記。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充當官、師,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首诨实廴辏蛾柸俗鏌o擇任袁州知州。初來時,就召見一班儒生,了解到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他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潁川人陳侁通判,聽了很以為然,意見與祖無擇完全一致。他們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為學館,于是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鑒賞
在《袁州州學記》中,李覯記敘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無擇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學宮破壞、孔廟狹窄的現狀,決定興建一座新學宮的過程。當學宮落成,舉行“釋菜”祭孔的時候,在宜春講學的李覯大為感慨,發了一通議論。他說,秦始皇想萬代做皇帝,但劉邦一帶頭造反,函谷關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將領,叛變投降,爭先恐后。為什么?是《詩》、《書》的大道理被拋棄了,人們只見私利,而沒有聽過正義之聲呀!而漢武帝、漢光帝努力發揚儒家學說,純善的風俗教化一直延續,結果民間讀書人敢講正直的話,連功高震主的軍閥,也不敢膽大妄為,圣賢的教化深入到了這個地步。如今,你們袁州的讀書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關懷,在本地的學校學習古代圣賢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在《袁州州學記》中,李覯記敘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無擇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學宮破壞、孔廟狹窄的現狀,決定興建一座新學宮的過程。當學宮落成,舉行“釋菜”祭孔的時候,在宜春講學的李覯大為感慨,發了一通議論。他說,秦始皇想萬代做皇帝,但劉邦一帶頭造反,函谷關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將領,叛變投降,爭先恐后。為什么?是《詩》、《書》的大道理被拋棄了,人們只見私利,而沒有聽過正義之聲呀!而漢武帝、漢光帝努力發揚儒家學說,純善的風俗教化一直延續,結果民間讀書人敢講正直的話,連功高震主的軍閥,也不敢膽大妄為,圣賢的教化深入到了這個地步。如今,你們袁州的讀書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關懷,在本地的學校學習古代圣賢,就應該培養忠孝禮節,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貴,那不僅是恥辱,也讓朝廷為政者擔憂呀!
凡是讀過《袁州州學記》的人,會覺得李覯有一股封建衛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滿了對皇帝的崇敬,反復宣示“為臣死忠,為子死孝”的說教。但再讀思之,則又釋然。范仲淹不也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嗎?倘若能把這個“君”解讀成國家的話,就不難理解李覯那一片憂國憂民的赤誠了。
作為宋代散文的經典,《袁州州學記》雖然不像歐陽修散文那樣搖曳多姿,也不像蘇東坡散文那樣豪放與婉約兼備,但它凝煉莊重的語言讓我們領略到散文厚實的格調。如果撇去它的文學意義不論而從廣告層面上去看,《袁州州學記》可能是較早宣傳宜春(袁州)的報告文學了。就憑這一點,我們也有理由感謝李覯。據史志載,最早在宜春興建昌黎書院(當時稱韓文公祠)的正是《袁州州學記》中的主角祖無擇。由此很自然會讓人想到,倘若昌黎書院還在,何不以此為基礎,建成一個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場所——就像在北京的國子監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讓人們能真切地觸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作背景
在《袁州州學記》中,李覯記敘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無擇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學宮破壞、孔廟狹窄的現狀,決定興建一座新學宮的過程。當學宮落成,舉行“釋菜”祭孔的時候,在宜春講學的李覯大為感慨,發了一通議論。他說,秦始皇想萬代做皇帝,但劉邦一帶頭造反,函谷關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將領,叛變投降,爭先恐后。為什么?是《詩》、《書》的大道理被拋棄了,人們只見私利,而沒有聽過正義之聲呀!而漢武帝、漢光帝努力發揚儒家學說,純善的風俗教化一直延續,結果民間讀書人敢講正直的話,連功高震主的軍閥,也不敢膽大妄為,圣賢的教化深入到了這個地步。如今,你們袁州的讀書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關懷,在本地的學校學習古代圣賢
猜你喜歡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