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青山吊李翰林

杜荀鶴〔唐代〕〔〕

何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身。
誰移耒陽冢,來此作吟鄰?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先生為什么離開我們,你掌大旗的詩壇日新月異,正需要有你引導前行。
先生在青山明月夜里走去,又回到青山明月夜里來,你的詩篇如青山常在,千古第一人。
雖然天地不公,不給先生留下骨身,但骨身帶不走英名,先生永遠活在天地之間。
誰能幫我去湖南耒陽將杜甫之墓移來青山,讓兩位偉人相鄰相伴、彼此唱和。

注釋
青山:一名青林山,在今安徽省當涂縣東南,林壑秀美。唐天寶中改名謝公山。
李翰林:指李白。李白于天寶元年(742)被召入京供奉翰林。
道:指道德文章。
銷骨:消蝕骨體。極言傷害之深。
傍: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李白墓前對李白一生文學創作進行高度評價,前四句盛贊李白的精神不死,道德文章永垂青史;后四句表示對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詩人以李杜自比兼借抒情,充分表現詩人對兩位詩人的敬佩與深深的緬懷之情。

  “何謂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開篇就把讀者拉到李白墓前進行鋪敘,言先生雖死而猶生,后繼有人。正如杜荀鶴《贈聶尊師》有句“詩道將仙分,求之不可求”。“青山明月在,千古一詩人”,詩人追思李白之死,綜其一年,言其將像青山明月一樣千古不朽,朗照后世。

  后四句表示對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王稚登《李翰林分體全集序》云: “夫磷非逆,而從磷者乃為逆乎?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李白墓前對李白一生文學創作進行高度評價,前四句盛贊李白的精神不死,道德文章永垂青史;后四句表示對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詩人以李杜自比兼借抒情,充分表現詩人對兩位詩人的敬佩與深深的緬懷之情。

  “何謂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開篇就把讀者拉到李白墓前進行鋪敘,言先生雖死而猶生,后繼有人。正如杜荀鶴《贈聶尊師》有句“詩道將仙分,求之不可求”。“青山明月在,千古一詩人”,詩人追思李白之死,綜其一年,言其將像青山明月一樣千古不朽,朗照后世。

  后四句表示對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王稚登《李翰林分體全集序》云: “夫磷非逆,而從磷者乃為逆乎?......青蓮故不幸而羅銷骨之口,豈不冤哉!”這兩句話可作為“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身”的注腳。由此看出詩人批判排擠、打擊過李白的社會勢力,以抒發悲憤、悼念之情。生前不幸,身后凄涼,使讀者哀嘆。隨后詩人述愿、吟鄰。盼詩仙、詩圣永以為鄰。李白墓前思杜甫,所以詩人心情沉重地寫道: “誰移末陽冢,來此作吟鄰。”杜荀鶴是李杜并重的,在詩中多次提到這對詩友,如《江南逢李先輩》云: “李杜復李杜,彼時逢此時。”又《哭陳陶》云: “耒陽山下傷工部,采石江邊吊翰林。” [3]  [5]

  這首詩盛贊李白高風亮節及不世出的藝術才華,偏巧妙地引入了杜甫,相得益彰,或以李杜自況,或以之抒情。深化了人們對于二詩人的形象,充分表露出詩人對李杜的真情摯愛。▲

,

參考資料:完善

1、 鄧元煊.歷代名人詠李白.四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89 2、 李乃珍.新編注聲唐詩三百首.山東:齊魯書社,2014:38 3、 魏涵民.馬鞍山古詩詞選注.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48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李白墓前對李白一生文學創作進行高度評價,前四句盛贊李白的精神不死,道德文章永垂青史;后四句表示對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詩人以李杜自比兼借抒情,充分表現詩人對兩位詩人的敬佩與深深的緬懷之情。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縣)人。出身寒微,早得詩名,然屢試不第。大順二年(891)登進士第,為宣州節度使田頵幕僚。入后梁,得后梁太祖(朱溫)賞識,于開平元年......[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