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岑參〔唐代〕〔〕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發(fā)安西,路上無停留。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飗。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個驛站又是一個驛站,驛騎疾馳有如流星一般,黎明時分從那長安出發(fā),傍晚已經(jīng)越過隴山之顛;隴水聲聲令人不忍去聽,嗚嗚咽咽多么使人愁煩。一路風沙塵土撲滿馬汗,晨昏霧氣露水打濕衣衫,那西方馳來了誰家男兒,自說是新近里立功封官,上月間從安西啟程出發(fā),一路上不停留急把路趕。都護現(xiàn)在尚未到達駐地,出發(fā)時還在那西州旁邊,十天間越過了浩瀚沙漠,狂風吹起沙土從早到晚。戰(zhàn)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鮮血灑在路間。置身萬里之外報效朝廷,自己并無任何追求貪戀。并非不知邊塞艱難辛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全詩大體可分為三層,開頭六句敘述離長安西行情景;中間十六句敘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敘述夜宿隴山情景。
詩的開頭從離京西上軍起。一開始就寫渾騎的飛奔。“一驛過一驛”寫路程的遙遠,也透露著行進的迅速;“驛騎如星流”,寫行進的迅速,包包含著路程的遙遠。“如星流”這一比喻把飛馳的驛騎寫得很形象。接著用“平明發(fā)咸陽,暮到隴山頭”,對路程的遙遠和行進的急切加以補充。以上四句從奔赴邊關的急切方面寫。以下兩句則從奔赴邊關的悲愁方面寫:“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寫抵達隴山及產(chǎn)生的感受。關于隴水,《隴頭歌辭》說:“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詩人途經(jīng)隴山,自然要產(chǎn)
展開閱讀全文 ∨,全詩大體可分為三層,開頭六句敘述離長安西行情景;中間十六句敘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敘述夜宿隴山情景。
詩的開頭從離京西上軍起。一開始就寫渾騎的飛奔。“一驛過一驛”寫路程的遙遠,也透露著行進的迅速;“驛騎如星流”,寫行進的迅速,包包含著路程的遙遠。“如星流”這一比喻把飛馳的驛騎寫得很形象。接著用“平明發(fā)咸陽,暮到隴山頭”,對路程的遙遠和行進的急切加以補充。以上四句從奔赴邊關的急切方面寫。以下兩句則從奔赴邊關的悲愁方面寫:“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寫抵達隴山及產(chǎn)生的感受。關于隴水,《隴頭歌辭》說:“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詩人途經(jīng)隴山,自然要產(chǎn)生古今相通的行役之情和思鄉(xiāng)之感。如詩人在《經(jīng)隴頭分水》中寫到的:“隴水何年有,潺潺道路傍,東西流不歇,曾斷幾人腸”。這正是“愁”的內(nèi)容。以上點出題目“初過隴山”,寫總的感受,以急迫而悲慨的情調引起全詩。
以下十六句寫途中遇字文判官及雙方交談所得邊地情景。詩中先以“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來勾劃出一個餐風宿露、鞍馬風塵的騎者形像,為“誰家子”的出現(xiàn)蓄勢;緊接著又用“西來誰家子”一向來強調,然后以“自道新封侯”來點明騎者的身份與心理。“沙塵”、“霧露”兩句可見旅途之艱辛,而“自道”一句卻又見騎者的興奮與自豪,在上層“嗚咽令人愁”的基礎上,格調為之一轉。“前月發(fā)安西”以下八句是騎者即字文判官敘述沿途情景。先以四句寫路途的遙遠,又以兩句寫天氣的惡劣,再以兩句寫道路的坎坷艱難,從各個方面極寫“塞垣苦”,描繪極為真切。邊塞如此艱辛而逼出的卻是極高昂的情調:“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這就直接揭示出騎者的內(nèi)心世界,以身許國,公而忘私。這樣,上面對邊塞苦寒的極力鋪寫,就成為了突出騎者的必要鋪墊。建安詩人曹植曾在《白馬篇》中描寫了一個“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哪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赴邊戰(zhàn)士的形象。在兩詩的比較中可以看到,這種以身報國的愛國精神,是古今相遇的。這些詩句,為“西來”的騎者所“自道”,是戍邊將土坦率真誠的表白,也是詩人對他們的贊許,其中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胸襟。
詩的最后八句又收筆寫隴山夜景和詩人心境。詩人以“山口月”寫所見,以“溪流與松風”寫所聞,構成蒼涼荒寒的隴山夜景,用它來牽動、來烘托詩人的“離憂”。“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高憂”承上兩句夜景寫愁懷,詩的情調為之一抑,真切傳達出遠離家鄉(xiāng)的詩人的情懷,而最后兩句:“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情調頓時一揚,扣應題目“呈”字,以昂揚情調結束全詩。
全詩寫初過隴山途中情景,時而有急促的行進,時而有深沉的鄉(xiāng)思,時而有邊塞的艱辛,時而有昂揚的斗志,使詩的情調如波浪洶涌,充分表達了初赴邊塞的詩人復雜的情懷;而以“嗚咽令人愁”開頭,以“不愁前路修”結束,說明“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這種慷慨昂揚的格調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于有深刻的切身體驗,詩中寫景寫事寫情都極為真切,生動地展現(xiàn)了當時戍邊將士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世界。▲,參考資料:完善
1、
孫欽善.高適岑參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108-110
2、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創(chuàng)作背景
全詩大體可分為三層,開頭六句敘述離長安西行情景;中間十六句敘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敘述夜宿隴山情景。
岑參
岑參(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長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zhàn)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