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

李賀〔唐代〕〔〕

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楚魂尋夢風飔然,曉風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云間。
譯文及注釋
譯文碧綠簇聚的巫山群峰高插云天。長江翻波浪,神女長裙拖帶著云煙。楚王思念夢中神女,颼颼起涼風,天亮后只見風吹細雨,苔蘚處處生。神女瑤姬一去千年杳無蹤影,丁香叢中筇竹林里不時傳出老猿的啼聲。古祠接近月宮,蟾蜍桂樹,高險陰冷,山間的椒子兒墜落,把云朵染紅。 注釋《巫山高》:本為樂府古題,是《漢鐃歌十八曲》之一。巫山:在今重慶巫山縣東,山如巫字形,故名。叢叢:群峰簇聚的樣子。大江:指長江。神:指巫山神女。翻瀾(fān lán) :波瀾翻卷。曳(yè)煙:指神女在煙云中飛行,長裙拖帶著云彩。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全詩是從描寫巫山景色著筆,循著巫山神女的典故展開詩思的。   詩的首三句,“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將巫山十二峰的奇特景觀,表現得十分精當,一下子就攝住了讀者的注意力,引領大家進入到詩的意境中去。“神曳煙”三字,極妙。這三字,形象描繪巫山聞空滾縹緲、漸移緩行的煙云,它與波瀾翻滾、水勢迅猛的“大江”,形成動態上的強烈比差;同時,大江、云煙的動態,又與靜諼的陡峭山壁,叢碧樹木,構成鮮明對比,使全詩的開端顯得色彩和諧,層次感強、動靜配合,富有詩情畫意。如此優美的環境,接容易感發超人們的奇思遐想。“神曳煙”里的“神”字,輕筆一點,便逗引出下文巫山神女構典故來。至此, 展開閱讀全文 ∨,全詩是從描寫巫山景色著筆,循著巫山神女的典故展開詩思的。   詩的首三句,“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將巫山十二峰的奇特景觀,表現得十分精當,一下子就攝住了讀者的注意力,引領大家進入到詩的意境中去。“神曳煙”三字,極妙。這三字,形象描繪巫山聞空滾縹緲、漸移緩行的煙云,它與波瀾翻滾、水勢迅猛的“大江”,形成動態上的強烈比差;同時,大江、云煙的動態,又與靜諼的陡峭山壁,叢碧樹木,構成鮮明對比,使全詩的開端顯得色彩和諧,層次感強、動靜配合,富有詩情畫意。如此優美的環境,接容易感發超人們的奇思遐想。“神曳煙”里的“神”字,輕筆一點,便逗引出下文巫山神女構典故來。至此,詩情便從景色描寫很自然地轉入到優美的傳說故事中去。   “楚魂尋夢風颸然”以下四句,專寫楚王夢尋瑤姬事,詩里的“楚魂尋夢”,即指此事。李賀翻用這則典故,不說巫山神女會見楚王,反過來說楚王的靈魂在颯颯的涼風里去尋求夢中的瑤姬,但是,瑤姬一去已隔千年,巫山之陽再也找不到她的形跡,剩下來的只有在曉鳳飛雨里生長的苔蘚,丁香翠竹叢中傳來的老猿的悲啼聲。詩的結尾二句,申足上文詩意。神女不在,古祠尚存。詩云“椒花墜紅”,這是因為長吉從未到過蜀地,出于藝術想象,所以誤將紫赤色的花椒果實當作花朵,寫出“墜紅”的詩歌意象。山里濕氣重,似乎云也是濕的,故云“濕云”。兩旬意謂古祠近月,寒氣侵逼,空寂無人,不時有椒花墜落在古祠旁。用空寂的意境收束全篇,有力地突現了“楚魂尋夢”的空幻,暗示了全詩的題旨。   揣摩其藝術特色,有三點:一是著力于揭示矛盾,求變求新。作者的這種藝術追求突出地表現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例如開頭三句,使山與水相比照:峰巒高聳,巋然不動;江水綿延,翻滾不已。一者靜,一者動;一者高,一者遠;一者秀麗,一者混沌。于對比中生發出氣勢來,顯得雄高遠,開闔動蕩。   二是重音疊字用得巧妙,豐富了語言的內涵。如開頭的“碧叢叢”。中間的“瑤姬一去一千年”,兩個“一”字,一虛一實,似乎彼此不相干,其實聯系緊密,具有非凡的表現力。“一去”有“去不復返”的意思,而“一千年”則暗示逝者的無情和時間的無情。多情的“楚王”望眼欲穿,卻始終不見神女的身影,這就有效地濃化了詩歌的悲劇氣氛。   三是出奇制勝,用暖色調表現悲涼的景況,很成功。末句“椒花墜紅濕云間”,紅不僅是暖色,且多用以渲染喜慶場面。這里把它和動詞“墜”字、形容詞“濕”字相綴連,慘紅的顏色和凋殘的態勢令人觸目傷懷,就象墮樓的綠珠引起后人廣泛的同情、惋惜和哀傷那樣,所有美好的、充滿生命力的事物被毀棄,更加劇人們的傷感心情。▲,參考資料:完善 1、 《唐詩鑒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566-568頁 2、 宋緒連 初旭編.三李詩鑒賞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765頁
創作背景
全詩是從描寫巫山景色著筆,循著巫山神女的典故展開詩思的。
李賀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人。唐皇室遠支。因父親名晉肅,「晉」、「進」同音,不得參加進士科考試,堵塞了仕進之路,僅作過幾年奉禮郎(管宗廟祭祀司儀一類事務的從九品小官)。......[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