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巖,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跡。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nèi)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夫令之于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將擇勝于巖巒之間,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fù)惓惓于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賢者于其所至,不獨(dú)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余同在內(nèi)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噫!君之于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譯文
吳縣、長洲兩縣的縣治,在吳郡的郡治所在地,兩縣劃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眾多山岡,都在吳縣境內(nèi)。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等山。靈巖山上,春秋時吳國的宮殿的故址就在那兒,還有西施的遺跡。像虎丘、劍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處,都是名勝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積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內(nèi)奇觀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任吳縣縣令未滿三年,因考績列入優(yōu)等被調(diào)入京城擔(dān)任給事中。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于民,離任時,百姓設(shè)法挽留卻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離開他的百姓,于是有熱心人便畫了一幅《吳山圖》來送給他。
展開閱讀全文 ∨
《吳山圖》是作者的朋友魏用晦離任吳縣縣令時,當(dāng)?shù)匕傩账徒o他的一幅山水畫。《吳山圖記》即以這幅畫為線索,先寥寥數(shù)筆概寫吳縣的風(fēng)物名勝和湖光山色,然后自然而然地寫出魏用晦在擔(dān)任縣令時與當(dāng)?shù)匕傩战Y(jié)下的難以忘懷的深厚感情,并以北宋蘇軾和韓琦的故事,揭示出“然后知賢者于其所至,不獨(dú)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以此來稱頌魏用晦對吳縣的繾綣深情。作者不刻意雕飾文字而寫得清新淡雅,著眼吳縣山水畫而寓意于山水畫外,構(gòu)思頗為新巧。
文章首先介紹了吳縣諸多的崇山峻嶺、吳王故宮、西子遺跡、名勝風(fēng)景以及沉浸著七十二座山峰的廣闊太湖,給讀者展示了一派“海內(nèi)之奇觀”的吳縣秀麗風(fēng)光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吳山圖》是作者的朋友魏用晦離任吳縣縣令時,當(dāng)?shù)匕傩账徒o他的一幅山水畫。《吳山圖記》即以這幅畫為線索,先寥寥數(shù)筆概寫吳縣的風(fēng)物名勝和湖光山色,然后自然而然地寫出魏用晦在擔(dān)任縣令時與當(dāng)?shù)匕傩战Y(jié)下的難以忘懷的深厚感情,并以北宋蘇軾和韓琦的故事,揭示出“然后知賢者于其所至,不獨(dú)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以此來稱頌魏用晦對吳縣的繾綣深情。作者不刻意雕飾文字而寫得清新淡雅,著眼吳縣山水畫而寓意于山水畫外,構(gòu)思頗為新巧。
文章首先介紹了吳縣諸多的崇山峻嶺、吳王故宮、西子遺跡、名勝風(fēng)景以及沉浸著七十二座山峰的廣闊太湖,給讀者展示了一派“海內(nèi)之奇觀”的吳縣秀麗風(fēng)光。作者在這里并非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為下文中頌揚(yáng)“君于吳之山川,蓋增重矣”作好鋪墊。接下來記敘了魏用晦做了不到三年的吳縣縣令,因考績優(yōu)等,被召入朝做給事中,吳縣百姓念其恩德想挽留他沒有成功,便贈《吳山圖》以作為紀(jì)念。作者在這兒記敘的是臨別贈圖而不是贈送其他貴重物品,這既表明了吳縣百姓對其思德惠政的感謝,也表明了魏用晦為官清廉的品德。
第二段,歸有光以極為感慨的口氣,論述了縣令對于百姓的重要。“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縣令如果賢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叨他的恩澤而享有榮耀;縣令如果不賢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到他的禍殃而蒙受恥辱。這些議論是為了直接引出下一句“君于吳之山川,蓋增重矣”。魏君之于吳縣的山川,實(shí)在是為山河增添了光彩。這一句與文章開頭寫吳縣秀麗山川、名勝古跡的文字相互照應(yīng),使議論和寫景有機(jī)地配合在一起,將魏用晦治理吳縣的功績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最后以“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fù)惓惓于此山哉?”結(jié)束此段,不僅寫出了魏用晦對吳民的懷念之情,也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末一段,歸有光以蘇軾稱贊韓琦不忘情于黃州,并替黃州人將韓琦的《思黃州》詩刻在石碑上的故事,引出“賢者于其所至,不獨(dú)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的道理。并以魏用晦已離開吳縣三年,仍時常拿出《吳山圖》深情地嘆息,來說明魏用晦為官賢明,不忘百姓的品德。文章最后緊扣主題,深深地感嘆道:“噫!君之于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使對魏用晦的頌揚(yáng)之情達(dá)到高潮。文章寫得婉轉(zhuǎn)情深,意蘊(yùn)悠遠(yuǎn),筆墨更在山水之外,頗具情韻。
從這篇不長的散文中可以看出歸有光把握此類文章的功力。他以縣令和吳民相互思念之情作為文章之魂,以《吳山圖》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無論是描寫吳縣秀麗山川、抒發(fā)感慨的議論,還是記敘古代賢人的故事,都離不開烘托魏用晦的賢明和政績。文章以舒緩的語氣敘說平平常常的事,卻又緊扣著抒發(fā)深情這個中心,因而不使人覺得他頌揚(yáng)好友牽強(qiáng)、瑣屑。從文章中還可以看出歸有光善于把生活小事引攝到“載道”的“古文”上來,以及善于以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等方式來抒發(fā)情致的為文特點(diǎn)。▲
,參考資料:完善
1、 關(guān)永禮.《古文觀止·續(xù)古文觀止鑒賞辭典》:上海同濟(jì)大學(xué)出版社,1990 2、 傅德岷.《古文觀止鑒賞》:崇文書局,2010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數(shù)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xué)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數(shù)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