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戴上釵燕,挽結云鬟,晚來梳妝可卻無法歡心。一心想用裙帶拴住你那將要離去的蘭舟,別離的痛楚滋味又一次涌上心頭。
岸邊那寒夜中的楊柳枝在獨自飛舞,河中的鴛鴦在疾風中無法安眠。有些事兒真的無需在心頭縈繞牽掛。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釵燕:帶有燕子形狀裝飾之釵。
籠云:挽結云鬟。
忺(xiān)
上片從女子一方寫惜別。“釵燕籠云晚不忺。”釵燕者,帶有燕子形狀裝飾之釵。籠云即挽結云鬟。忺,高興、適意。晚來梳妝,釵燕籠云,然而,打扮起來,卻掩飾不住愁容慘淡。起句寫女子之美麗容妝,次句寫其言為心聲。“擬將裙帶系郎船。”裙帶如何系得住郎船?真是無理而妙。白石論詩有四妙,其一是“理高妙”,即“礙而實通”,看似無理,實真有理,且自然而妙。癡語最見癡情,故妙。用女子之物,道女子之情,又妙。“別離滋味又今年。”“又”說明別離已非一次,只有體味過別離滋味的人,才能在臨別之前,體會到即將來臨的那種別離滋味。語意從李煜《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中化出。喃喃一語,辛酸何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上片從女子一方寫惜別。“釵燕籠云晚不忺。”釵燕者,帶有燕子形狀裝飾之釵。籠云即挽結云鬟。忺,高興、適意。晚來梳妝,釵燕籠云,然而,打扮起來,卻掩飾不住愁容慘淡。起句寫女子之美麗容妝,次句寫其言為心聲。“擬將裙帶系郎船。”裙帶如何系得住郎船?真是無理而妙。白石論詩有四妙,其一是“理高妙”,即“礙而實通”,看似無理,實真有理,且自然而妙。癡語最見癡情,故妙。用女子之物,道女子之情,又妙。“別離滋味又今年。”“又”說明別離已非一次,只有體味過別離滋味的人,才能在臨別之前,體會到即將來臨的那種別離滋味。語意從李煜《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中化出。喃喃一語,辛酸何限。凄涼的情味,與美麗的容妝,自成鮮明對比,無限傷情,盡在其中。
下片從自己一面寫對情人的勸慰。“楊柳夜寒猶自舞,鴛鴦風急不成眠”,詞人說:你看那寒夜之楊柳,樹欲靜而風不止,柳枝參差飛舞,哪得片刻安寧?你看那水上之鴛鴦,固疾風勁吹也不得安眠。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又何止你與我?“些兒閑事莫縈牽。”作者說:離別不會太久,重逢仍舊有期,你不要縈心牽懷,放心不下啊!大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豪情與瀟灑。不曾想到,此一刻即為生離死別,“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后來才有“當時何時莫匆匆”(《浣溪沙》)的痛悔。鴛鴦風急不成眠,實為離別時不祥之語,實為后來重逢難期的不幸之預讖,白石合肥情遇,后來終成一生悲劇。
此詞不用典實,不假藻飾,純似口語,而具見性情。上片由女子之容妝寫出女子之心聲,筆筆都寫出足不出戶的古代女子之特征——用情專執。下片由風中之楊柳說到風中之鴛鴦,語語都見得飽讀詩書的古代讀書人特征——溫文爾雅。女子只是順情直說,讀書人則言必用比興。但他比興用得好,以眼前景,喻心中情,又純似口語。這純似口語的藝術語言,源于詞人“純似友情”(夏承燾《合肥詞事考》)的真誠愛心,是從詞人性靈肺腑之中自然流出。白石愛情詞的本原在于此,其價值亦在于此。▲
,參考資料:完善
1、 《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7-1718頁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