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

蘇軾〔宋代〕〔〕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譯文及注釋
譯文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觀賞。無緣去一飽眼福則會遺憾終身。終于親眼看到廬山、浙江的景致,卻發現過去的沖動妄念不過如此,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釋浙江潮:指錢塘江潮汐。恨:遺憾。
賞析
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滟瀲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說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后者觀察景物敏銳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觀潮》一詩,也是繼于以往人生體驗,看清自己心隨境轉、雜念叢生的沖動之后的淡雅,不隨著沖動妄念走。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 展開閱讀全文 ∨,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滟瀲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說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后者觀察景物敏銳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觀潮》一詩,也是繼于以往人生體驗,看清自己心隨境轉、雜念叢生的沖動之后的淡雅,不隨著沖動妄念走。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常縈于夢寐。似乎如果不能身歷廬山之境,一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岳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可是后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究竟是曠世稀有還是平淡無奇,也不過是自己主觀意識的驅動。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過是風幡不動心妄動。   以禪理入詩的歷代詩人都有,唐代的王維可以說是代表,因為他追慕隱逸恬靜,后來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的思想。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都是例證。蘇軾在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后,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的禪語,也是煩惱即菩提的真實價值。   蘇軾借《觀潮》為題,抒寫了一種經歷妄念躁動,轉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所謂禪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住靜觀心”、“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為宗”。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無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參考資料:完善 1、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69-2470
創作背景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