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燕國秦國勢不兩立,燕太子丹為這塊心病十分憂慮。
決定用樊於期腦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淺計謀,讓荊軻帶上匕首趕赴秦地。
整年里卑詞厚禮,奉養荊軻,恰逢人們將受屠戮,軍事形勢十分危急。
微言大義激起樊氏深怨,獻出人頭,荊卿圓睜雙眼怒氣沖沖辭別燕國首都。
北風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場面壯烈,灑酒祭祀天地登車揮鞭長驅。
把密封樊於期首級的匣子送給宿敵秦王,當面打開燕國的地圖割讓土地。
突然間閃閃電光,圖窮匕首見,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熱心悸。
開始行事時銳氣何等鋒利,到緊要關頭他卻猶豫無計。
突然間
歷史故事“荊軻刺秦王”,歷代都有名人歌詠。晉代左思作有《荊軻飲燕市》,借歌詠荊軻以抒發對豪門權貴的蔑視;晉代陶淵明作《詠荊軻》,以詩的形式不僅再現了當年荊軻刺秦王的悲壯經過,而且以“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嘆惋頌贊之情;而柳宗元作的這首《詠荊軻》內涵更為豐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語言成功地描述了這一重大事件的錯綜復雜的情節,精心制造了一個接一個的高潮。特別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荊軻臨行時的悲壯場面和刺秦王的緊張激烈場面,生動體現出荊軻的勇敢、真誠、剛毅、愚狂的性格特征,從而使荊軻的形象躍然于紙上。而此詩的新意更在于詩人對荊軻作出了“勇且愚”的評價。秦國虐待作為人質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歷史故事“荊軻刺秦王”,歷代都有名人歌詠。晉代左思作有《荊軻飲燕市》,借歌詠荊軻以抒發對豪門權貴的蔑視;晉代陶淵明作《詠荊軻》,以詩的形式不僅再現了當年荊軻刺秦王的悲壯經過,而且以“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嘆惋頌贊之情;而柳宗元作的這首《詠荊軻》內涵更為豐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語言成功地描述了這一重大事件的錯綜復雜的情節,精心制造了一個接一個的高潮。特別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荊軻臨行時的悲壯場面和刺秦王的緊張激烈場面,生動體現出荊軻的勇敢、真誠、剛毅、愚狂的性格特征,從而使荊軻的形象躍然于紙上。而此詩的新意更在于詩人對荊軻作出了“勇且愚”的評價。秦國虐待作為人質的燕太子丹,殺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別是秦軍濫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國家的種種暴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對于像荊軻那些抵抗強秦,進行自保的人和事,則應給予一定的同情和頌贊;但是,對秦王采取暗殺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說是一種愚蠢而又危險的行徑。因為這類行徑無論如何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詩人對荊軻刺秦王這一愚昧盲動之舉,表示了深深的嘆惋。燕太子丹錯誤地將燕國的命運完全寄托在荊軻一人身上,誘使荊軻充當犧牲品,而荊軻卻樂于效法古人,鋌而走險,終于喪命,這是歷史的悲劇。其實,荊軻即使能殺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國退還侵占各國的土地,從而挽救大勢已去、行將滅亡的六國。
唐代俠風猶盛,安史之亂后,皇室與強藩之間矛盾劇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對方陣營中的要人一時成了熱門話題與首選的手段。此詩即反映了柳宗元對這種政治上的短視與盲動的輕蔑,也表達了作者在國家統一上排斥“詐力”的觀念。▲
,參考資料:完善
1、 龍軍.詠荊軻——陶淵明、柳宗元同題詩比較賞析[J].湖北招生考試,2010(17)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